•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

    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

    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

    农事伤,则饥之本也;

    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

    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

    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

    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

    其令二千石修其职!

    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

    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

    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

    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

    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

    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

    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

    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

    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

    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

    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

    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

    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

    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

    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

    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

    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

    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易》奇而法,《诗》正而葩;

    下逮《庄》、《骚》,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

    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

    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

    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子不知耕,妇不知织;

    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

    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