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

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晋何也?

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

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

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

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

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又谏曰:“语曰:‘唇亡齿寒。

’其斯之谓与!

”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译文

  不是国都而说灭,是看重夏阳。虞国的军队不足一个师,《春秋》说是师,为什么呢?因为虞国写在晋国之前,不可以不说师。它写在晋国之前是为什么呢?灭夏阳是它为主的。夏阳,是虞、虢交界处虢国的一个要塞。夏阳一失,虞、虢两国都可占领了。虞国为什么要为主灭夏阳呢?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用北屈出产的马,垂棘出产的璧,向虞国借路呢?”献公说:“这是晋的国宝,如果受了我的礼物而不借路给我,那又拿它怎么办?”荀息说:“这些东西是小国用来服事大国的。它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如受了我们的礼而借路给我们,那就是我们从里面的库藏里拿出来,而藏在外面的库藏里,从里面的马房里拿出来,而放在外面的马房里。”献公说:“宫之奇在,一定不让的。”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可是怯懦,又比虞君大不了几岁。心里明白,话就说得简短,怯懦就不能拚命谏阻,比虞君大不了几岁,虞君就不尊重他。再加上珍玩心爱的东西就在耳目之前,而灾祸在一个国家之后,这一点要有中等智力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臣料想虞君是中等智力以下的人。”献公就借路征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而礼物隆重,一定对虞国没有好处。”虞公不听,就接受了晋国的礼物而借路给晋国。宫之奇又谏道:“俗语说:‘唇亡齿寒。’岂不就说的这件事吗!”他带领自己的老婆孩子投奔到曹国去了。晋献公灭了虢国,五年以后占领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捧着璧,走上前来说:“璧还是这样,而马的牙齿增加了。”

注释

虞:周文王时就已建立的姬姓小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晋:西周始封姬姓国,晋献公时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

师:可泛指军队,也可专指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荀子·礼论》:“师旅有制。”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下面传文说“虞无师”,就是专指二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

夏阳:虢邑,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约三十五里。《左传》作下阳,因另有上阳,以作下阳为是。夏、下同音通假。

虢:周初始封姬姓国,有东、西、北虢之分,东虢、西虢已先亡于郑、秦。晋献公所伐为北虢,占地当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建都上阳(今河南陕县李家窑村)。

举:攻克,占领。

晋献公(?——前651):名诡诸,晋武公之子,在位二十六年。在此期间伐灭了周围一些小国,为其子晋文公称霸打下了基础。据《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伐虢的借口是虢国在晋国内乱中支持了他先君的政敌。

荀息(?——前651):晋献公最亲信的大夫,食邑于荀,亦称荀叔。献公病危时以荀息为相托以国政,献公死后在宫廷政变中为里克所杀。

屈:即北屈,晋地名,在今山西省吉县东北。

乘(shèng):古以一车四马称为一乘。这里专指马。

垂棘:晋地名,在今山西省潞城县北。

府:古时国家收藏财物、文书的地方。

宫之奇:虞大夫,刘向《说苑·尊贤》说:“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死不寐。”

曹:西周始封姬姓国,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

马齿:马每岁增生一齿。

加长(zhǎng):增添。

诗人简介

谷梁赤,战国经学家。名或作喜、寘、俶,字子始,山东省菏泽定陶人。相传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仅口说流传,至谷梁赤,为《春秋》残亡,多所遗失,乃为经作传,称《春秋谷梁传》。► 2篇诗文

诗文推荐

以柳堤边舞,黄莺树上鸣。

瞿昙真实相,历历在而今。

谁言入灭向双林。

有晋风姿如此蟹,个个能空无能解。

口中校祖叶。

德茶香点。

灭与烟消,似圭峰秘诀。

切言,疑当作言

戒师和尚,可称吾徒。

明禅悟道通儒。

子细研穷正觉,并段差殊。

温良恭俭让礼,生老病死苦嗟吁。

当修进,炼木金水火,土证无馀。

三教门人省悟,忘人我,宜乎共处茅庐。

物外玄谈,句句营养毗卢。

常怀博施济众,气神和、丹结明珠。

归兜率,向大罗,蓬岛同居。

一方一所,丛林保社。

或废或兴,截铁斩钉。

推倒嘉州大像,扶起迦叶师史,管取曹源一派清。

尽日行方到,何年独此林。

客归惟鹤伴,人少似师心。

坐石落松子,禅床摇竹阴。

山灵怕惊定,不遣夜猿吟。

知古斋主精校

不敢心狂走。

极谢师真守。

芋栗今番六次餐,美味常甘口。

不作东叟。

不恋东风柳。

参从风仙物外游,共饮长生酒。

空中一片云,起灭浑无定。

或要下笔书,或要用钉钉。

竹杖拈来画断休,免得年年为话柄。

破砂盆,漏灯盏。

死偷心,灭正眼。

近之则愈远,亲之则愈疏。

瞻之在前,忽然在后。

全明全暗,双放双收。

番复看来,当甚热大。

是则也是,只如进前叉手。

晋兴由师让,楚败以师喧。

帖中书督字,法当为笃,世间岂有不识字参寥子耶。

应世以文,特师以文,特师之粗,于此乎何拘,维以观其书。

藞苴全似川僧,萧洒浑如浙客。

偏向情未生时,拈出报慈一隔。

尊性不定,莫可窥测。

见小时嫌蟭螟眼太宽。

见大时谓太虚空忒窄。

似这般底阿师,如何受人天供养,好与劈腮一掴。

川上晚萧萧(张谔)楚地连山寂寥(李嘉)女萝山鬼语相邀(李相隐)青山暮暮朝朝(刘长卿)樵子众师几家住(皇甫冉)鸳鸯一处两处(皮日休)潮至浔阳回去(张谜)风凄凄兮夜雨(王维)

祝发何早,闻道何晚。

出林猛虎靠山,当路毒蛇开眼。

重不重漏泄,拟不拟便著。

借问吕望六韬,何似黄公三略。

扶风且住。

听予言语。

决定相随去。

些儿少虑。

对公先诉。

遇逢艰阻。

饥寒雨露。

有ω惶处。

眉头莫要聚。

长生好事,只今堪做。

何必候时数。

青巾戴取。

更衣麻布。

得离凡宇。

入云霞路。

功昭行著。

真师自肯度。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齐修。

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灭尽恒沙罪垢。

眼睛活,髑髅乾,妙在离微转处看。

鱼潜水而秋痕愈碧,鹤卧松而月梦犹寒。

应呼之神居谷,随色之珠走盘。

影响黏谁眉得用,斲泥余地鼻无漫。

飘飘映车幕。

出没望连旗。

度云还翊阵。

回风即送师。

峡路沙如月。

山峰石似眉。

村桃拂红粉。

岸柳被青丝。

锦城遥可望。

回鞍念此时。

我昔在南郑,夜过东骆谷,平川月如霜,万马皆露宿。

思从六月师,关辅谈笑复。

那知二十年,秋风枯苜蓿!

予观柳少师,在唐以能书闻。

当时碑志或非其笔,则人以不孝议其子孙。

噫嘻,陈君之传,夫岂以其文。

如宝晋省,亦庶几乎其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