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疾,生乎忧者也。

    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

    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

    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

    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

    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

    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

    相君至止,哕哕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

    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

    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

    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

    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

    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

    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

    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坟,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

    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

    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

    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

    然是物也,负其异於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

    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

    其哀之,命也;

    其不哀之,命也;

    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

    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

    阁下其亦怜察之。

  •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

    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

    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

    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

    桓幼而贵,隐长而卑。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

    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

    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

    贤季子也。

    何贤乎季子?

    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

    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

    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

    ”皆曰诺。

    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馀祭也立。

    馀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长庶也,即之。

    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

    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

    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

    僚恶得为君?

    ”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

    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

    ”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

    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

    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

    札者何?

    吴季子之名也。

    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

    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

    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

    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

    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

    居,吾语女。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逸则淫,淫则忘善;

    忘善则恶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淫也。

    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

    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

    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

    日入,监九御,使洁奉鐕郊之粢盛,而後即安。

    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後即安。

    卿大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

    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後即安。

    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

    卿之内为大带,命妇成祭服。

    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

    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

    古之制也!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

    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

    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

    ’尔今曰:‘胡不自安?

    ’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

    虐戾灭秦自项氏;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

    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

    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

    岂非天哉?

    岂非天哉?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

    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

    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

    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

    民将筑台于夏氏。

    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

    ”王曰:“何故?

    ”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

    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

    ’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

    不夺民时,不蔑民功。

    有优无匮,有逸无罢。

    国有班事,县有序民。

    ’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

    是故小大莫不怀爱。

    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

    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

    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

    ’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嫔姓矣乎?

    陈,我大姬之后也。

    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

    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殒越。

    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

    居大国之,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单子如楚。

    八年,陈侯杀于夏氏。

    九年,楚子入陈。

  •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

    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

    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

    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

    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

    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

    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

    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