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之阳有盘谷。

    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

    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

    盘之土,维子之稼;

    盘之泉,可濯可沿;

    盘之阻,谁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

    缭而曲,如往而复。

    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

    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

    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

    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 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

    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

  •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怠。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

  •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

    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人与之钱,则辞;

    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

    劝之仕,不应。

    坐一室,左右图书。

    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

    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

    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

    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为先生别。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

    遂以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

    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

    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

    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

    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

    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

    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

    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

    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

    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

    退而喜也,以告于人。

    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

    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

    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

    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

    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不敏之诛,无所逃避。

    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

    《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

    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

    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 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

    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

    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

    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

    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

    ”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与棠。

    ”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

    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

    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

    何也?

    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

    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

    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

    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

    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

    《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

    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

    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

    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

    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

    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

    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

    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

    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

    正朝,象太极也;

    外朝,象天市也;

    内朝,象紫微也。

    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

    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

    而内朝独缺。

    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

    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

    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

    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

    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

    天下之弊,由是而积。

    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

    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

    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

    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

    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

    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

    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

    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

    ”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人发兵加齐。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王曰:“先生少之乎?

    ”髡曰:“何敢!

    ”王曰:“笑岂有说乎?

    ”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

    髡辞而行,至赵。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

    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其说可得闻乎?

    ”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侍酒于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

    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

    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

    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齐王曰:“善。

    ”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享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

    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侯之门,仁义存。

    ”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浮沉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

    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豪暴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