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烟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上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雨醉京华。

  •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

    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

    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

    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

    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

    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

    昔之务为容悦,阿谀曲从,致使灾祸隔绝、主上不闻者,无足言矣。

    过为计者则又曰:“君子危明主,忧治世。

    ”夫世则治矣,以不治忧之;

    主则明矣,以不明危之:无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趋舍矣乎!

    非通论也。

    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

    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汉贾谊陈政事于文帝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夫文帝,汉贤君也,贾谊非苛责备也。

    文帝性颇仁柔,慈恕恭俭,虽有爱民之美,优游退逊、尚多怠废之政。

    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当之,愚也。

    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政之安且治颂之,谀也。

    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

    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

    即位初年,铲除积弊,焕然与天下更始。

    举其大概:箴敬一以养心,定冠履以定分,除圣贤土木之象,夺宦官内外之权,元世祖毁不与祀,祀孔子推及所生。

    天下忻忻,以大有作为仰之。

    识者谓辅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虚语也,高汉文帝远甚。

    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吕祖谦称其能尽人之才力,诚是也。

    一时天下虽未可尽以治安予之,然贯朽粟陈,民物康阜,三代后称贤君焉。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

    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

    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

    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

    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

    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

    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

    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

    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

    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

    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

    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

    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迩者,严嵩罢相,世蕃极刑,差快人意一时称清时焉。

    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之严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

    不及汉文帝远甚。

    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

    知之,不可谓愚。

    《诗》去:“衰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今日所赖以弼棐匡救,格非而归之正,诸臣责也。

    夫圣人岂绝无过举哉?

    古者设官,亮采惠畴足矣,不必责之以谏。

    保氏掌谏王恶,不必设也。

    木绳金砺,圣贤不必言之也,乃修斋建醮,相率进香,天桃天药,相率表贺。

    建兴宫室,工部极力经营;

    取香觅宝,户部差求四出。

    陛下误举,诸臣误顺,无一人为陛下正言焉。

    都俞吁咈之风,陈善闭邪之义,邈无闻矣;

    谀之甚也。

    然愧心馁气,退有后言,以从陛下;

    昧没本心,以歌颂陛下,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

    内外臣工有官守、有言责,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

    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

    过于苛断,是陛下情之伪也。

    而谓陛下不顾其家,人情乎?

    诸臣顾身家以保一官,多以欺败,以赃败,不事事败,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

    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贱薄臣工。

    诸臣正心之学微,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详审,诚如胡寅扰乱政事之说,有不足以当陛下之心者。

    其不然者,君意臣意偶不相值也,遂谓陛下为是己拒谏。

    执陛下一二事不当之形迹,亿陛下千百事之尽然,陷陛下误终不复,诸臣欺君之罪大矣。

    《记》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

    ”今日之谓也。

    为身家心与惧心合,臣职不明,臣以一二事形迹既为诸臣解之矣。

    求长生心与惑心合,有辞于臣,君道不正,臣请再为陛下开之。

    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

    修醮所以求长生也。

    自古圣贤止说修身立命,止说顺受其正。

    盖天地赋予于人而为性命者,此尽之矣。

    尧、舜、禹、汤、文、武之君,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终。

    下之,亦未见方外士自汉、唐、宋存至今日。

    使陛下得以访其术者陶仲文,陛下以师呼之,仲文则既死矣。

    仲文尚不能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

    至谓天赐仙桃药丸,怪妄尤甚。

    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因则其文以画八卦。

    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必畴。

    河图洛书实有此瑞物,以泄万古不传之秘。

    天不爱道而显之圣人,借圣人以开示天下,犹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历数成焉,非虚妄也。

    宋真宗获天书于乾佑山,孙奭谏曰:“天何言哉?

    岂有书也?

    ”桃必采而后得,药由人工捣以成者也。

    兹无因而至,桃药是有足而行耶?

    天赐之者,有手执而付之耶?

    陛下玄修多年矣,一无所得。

    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区区桃药之长生,理之所无,而玄修之无益可知矣。

    陛下又将谓悬刑赏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天下无不可治,而玄修无害矣乎?

    夫人幼而学,既无致君泽民异事之学,壮而行,亦无致君泽民殊用之心。

    《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言顺者之未必为道也。

    即近事观:严嵩有一不顺陛下者乎?

    昔为贪窃,今为逆本。

    梁材守道守官,陛下以为逆者也,历任有声,官户部者以有守称之。

    虽近日严嵩抄没、百官有惕心焉,无用于积贿求迁,稍自洗涤。

    然严嵩罢相之后,犹严嵩未相之前而已。

    诸臣宁为严嵩之顺,不为梁材之执。

    今甚者贪求,未甚者挨日。

    见称于人者,亦廊庙山林交战热中,鹘突依违,苟举故事。

    洁己格物,任天下重,使社稷灵长终必赖之者,未见其人焉。

    得非有所牵制其心,未能纯然精白使然乎?

    陛下欲诸臣惟予行而莫违也,而责之以效忠;

    付之以翼为明听也,又欲其顺乎玄修土木之娱:是股肱耳目不为腹心卫也,而自为视听持行之用。

    有臣如仪、衍焉,可以成“得志与民由之”之业,无是理也。

    陛下诚知玄修无益,臣之改行,民之效尤,天下之安与不安、治与不治由之,幡然悟悔,日视正朝,与宰辅、九卿、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君道之误,置其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陶、伊、傅之列,相为后先,明良喜起,都俞吁咈。

    内之宦官宫妾,外之光禄寺厨役,锦衣卫恩荫,诸衙门带俸,举凡无事而官者亦多矣。

    上之内仓内库,下之户、工部,光禄寺诸厂,段绢、粮料、珠定、器用、木材诸物,多而积于无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

    诸臣必有为陛下言者。

    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则在陛下一节省间而已。

    京师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

    一节省而国有余用,民有盖藏,不知其几也。

    而陛下何不为之?

    官有职掌,先年职守之正、职守之全而未行之。

    今日职守之废、职守之苟且因循,不认真、不尽法而自以为是。

    敦本行以端士习,止上纳以清仕途,久任吏将以责成功,练选军士以免召募,驱缁黄游食以归四民,责府州县兼举富教使成礼俗,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均田赋丁差以苏困敝,举天下官之侵渔,将之怯懦,吏之为奸,刑之无少姑息焉。

    必世之仁,博厚高明悠远之业,诸臣必有陛下言者。

    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则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一振作而诸废具举,百弊铲绝,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复兴矣,而陛下何不行之?

    节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劳于陛下也。

    九卿总其纲,百职分其任,抚按科道纠举肃清之于其间,陛下持大纲、稽治要而责成焉。

    劳于求贤,逸于任用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六气各得其序,恭己无为之道也。

    天地万物为一体,固有之性也。

    民物熙洽,熏为太和,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乐矣。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

    道与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寿矣。

    此理之所有者,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

    若夫服食不终之药,遥望轻举,理之所无者也。

    理之所无,而切切然散爵禄,竦精神,玄修求之,悬思凿想,系风捕影,终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夫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

    于此不言,更复何言?

    大臣持禄而外为谀,小臣畏罪而面为顺,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

    是以昧死竭忠,惓惓为陛下言之。

    一反情易向之间,而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决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臣不胜战栗恐惧之至,为此具本亲赍,谨具奏闻。

  • (旦扮莺引旦俫扮红上)(旦)自从寺中见了那秀才,便有些心中放不下,况兼昨夜妾身焚香拜月之时,他到墙角边吟诗,我也依著他韵脚儿和了一首。

    我想著那秀才诗意,好生关妾之情,使我绣房中身心俱倦。

    倦绣无心正无奈,月明花落又黄昏。

    (云)银烛照干双泪眼,闺房空锁惜春心。

    小姐且停女工。

    今夜月朗风清,云收雨霁,后园景物撩人。

    佳期难再,何不一观,少舒倦怠也呵。

    (唱)【南吕】【一枝花】浮云敛太虚,好雨澄清霁。

    碧大悬翡翠,明月漾玻璃。

    昏雾霏霏,百蕊飘花气。

    可怜今宵能有几?

    兀的般一刻千金,说甚么三从四德。

    【梁州第七】我则见,燕将慵,莺将懒,那时节,韶光事便到九分九厘。

    绿渐肥,红渐瘦,早晚送春归。

    三月三十日,风光五百偏明媚。

    较之往日,难比今夕。

    同行随喜,不是临逼。

    惜人生虚度芳菲,怕春光顷刻别离。

    你把官冠芳珠急速收拾,告舌头玉玎珰架起。

    (潜出房科)数脚踪金蹀蹁轻移,一齐,悄的出闺房,用脱壳金蝉计。

    老夫人正沉睡,忙里偷闲耍一会,快活的是便宜。

    (旦)后园中景物,别是一样大气。

    【隔尾】(唱)后园中别是一样新天气,妾言方知是与非。

    月色如银牲白日。

    就万花亭这壁,下数著大棋。

    谁弱谁强胜负比。

    (旦对红弈科)(旦)围棋之说有道,棋启于何氏?

    中间机关胜负攻守之法,必有说焉。

    (红)围棋之道,其来尚矣。

    昔古有丹朱不肖,尧设此以训之。

    其理微妙,非智者不能明。

    故局方正?

    象地利也;

    道必神明,正直德也。

    子用黑白,别阴阳也;

    骈罗布列,效天文也。

    四象既陈,行之在人。

    盖上有天地之象,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攻战之事。

    览其得失,古今略备。

    古书有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牧羊关】自从尧曾置,丹朱教演习,黑白著阴偶阳奇。

    造化有亿万千端,疆路止三百六十。

    错综周天数,列布浑天仪。

    千古万穷秘,神仙不测机。

    【隔尾】采樵烂柯光阴逝,呕血成图妙算奇。

    死里逃生个中意。

    若是谂知,这个就理,胜固欣然败亦喜。

    【牧羊关】袖手傍观易,临输悔后迟,但当局个个著迷。

    守成要顾后瞻前,用战在征东击西。

    未做眼防点破,才得手便斜飞。

    门有总关处,棋无两面持。

    【骂玉郎】寻思使得心肠碎,宵废寝,昼忘食,知难见可观乎势。

    局面危,拈上难,冲开易。

    【感皇恩】撞着劲敌,谁肯伏低。

    用机谋,相数算,厮骗欺。

    逢生勿击,遇劫先提。

    满备赢,一著错,便差池。

    【采茶歌】得便宜,便收拾,成功一路是强的。

    十九纵横白与黑,多人迷误少人知。

    (末上)前者向西厢下和诗,分明兴合。

    奈何侍妾红娘,不全其美,小生未遂所愿。

    今夜雨收云霁,月白风清,未免再到西厢一行。

    (旦对红弈)(末)听有棋声。

    此是莺莺小姐与红娘月下下棋。

    不免悄悄的逾墙,走到棋边,看数著若何?

    我且过去看咱。

    (做逾墙科)(云)(旦、红惊科)【黄钟尾】(红)柳阴中响擦似有人行立,花梢上惊起鸟数飞。

    听沉来,多一会,二更过,万籁息。

    露华浓。

    晚风细、静巉巉,玉漏滴。

    听西厢,响扑地,见一人,到眼底。

    纱帽明,白襕系,这生面,颇相识。

    记前回,那一日,萧寺中,见来的。

    这秀才,甚通济,序寒温,道名讳,姓挽弓,字君瑞。

    饱诗书,担才艺,入科场,必及第;

    步蟾宫,即攀桂,占赘头,定第一。

    (旦)红娘,你怎得知是他?

    (红)你问咱怎见得?

    偌高低省气力,粉墙东滴流扑剪过墙西,演习那龙门惯跳腿。

    (红对旦云)这秀才,跳过墙近前来也。

    若夫人知道,好生不便,到不如回去咱。

    (旦、红下)(末)小姐去了。

    小生昨夜墙角儿吟诗,今夜逾墙看棋。

    明月之下,他分明见我近前来,并无嗔责之心,其情不觉自熟矣。

    我回到书房中,且捱过今宵,明日到道场中,若见小姐,十分下工夫饱看一会。

    其中我临事别有机变。

  •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

    曰:又不然也。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

    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

    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

    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

    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

    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

    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

    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

    何为计不出此?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

    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

    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

    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

    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

    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

    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

    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

    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

    木朽而蛀生之矣。

    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

    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

    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

    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

    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

    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

    《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

    嗟夫!

    圣人之为虑深矣!

  •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

    ”曰:“新之。

    ”“新之也,何居乎?

    ”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

    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

    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

    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

    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

    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

    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

    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

    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

    ”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

    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

    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

    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

    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

    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 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

    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

    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

    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坐囚于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变而惶顾。晔曰:“杀人者汝也!”囚佯为不知所以。晔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箸,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非汝而谁?”囚无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