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

    小院重帘燕飞碍。

    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

    熟睡起来,宿酲微带。

    不惜罗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

    笑摘双杏子,连枝戴。

  • 花满院。

    飞去飞来双燕。

    红雨入帘寒不卷。

    晓屏山六扇。

    翠袖玉笙凄断。

    脉脉两蛾愁浅。

    消息不知郎近远。

    一春长梦见。

  • 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

    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 尊前一曲歌。

    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试问缘何事。

    不语如痴醉。

    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 人间岁月堂堂去。

    劝君快上青云路。

    圣处一灯传。

    工夫萤雪边。

    麹生风味恶。

    辜负西窗约。

    沙岸片帆开。

    寄书无雁来。

  • 青锦缠条佩剑,紫丝络辔飞骢。

    入关意气喜生风。

    年少胸吞云梦。

    金阙日高露泣,东华尘软香红。

    争看荀氏第三龙。

    春暖桃花浪涌。

  •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

    岸头沙,带蒹葭,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

    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

    开函关,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

    六国扰,三秦扫,初谓商山遗四老。

    驰单车,致缄书,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

    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乡安稳处。

    生忘形,死忘名。

    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

  •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 呜呼!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

    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

    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

    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

    ”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

    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呜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

    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

    又为泰州判官。

    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

    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

    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

    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

    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

    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

    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

    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

    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

    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

    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