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译文

宣城郡多么负有盛名,第一风流要数进贡的紫毫笔。

秋霜下林中鸭脚形的银杏叶落满,春日里丝网将献出名唤琴高的鲤鱼。

共同治理政事须是贤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古诗百科~平生材大用小一向以牛刀割鸡,这一次且再试一试你新磨的刀具。

我试着说一说宣城郡,请你暂且停杯细听。

黄昏中一弯明净的宛溪环绕楼阁,春日里部将簇拥着你宴饮在昭亭。

水稻茁壮,圩田的农家生活富裕,刑具闲卧法庭,你理政简易清明。

你将追踪风流太守谢朓欢歌妙舞,还不时吟诵王羲之用来换鹅的《道德经》。

注释

⑴舅氏野夫:《山谷集》题下注“李莘”。李曾官屯田郎中、知宣州,其余未详。宣城:今属安徽。

⑵藉甚:谓声名甚大。《汉书·陆贾传》:“贾以此游公卿间,名声藉甚。”藉,同“籍”。

⑶贡毛:指紫毫笔。宋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五《宁国府·宣城》:“土产紫毫,白居易诗《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每岁宣城进(贡)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因紫毫笔为贡品,故称贡毛。

⑷霜林:一作“林霜”。鸭脚:木名,即银杏,以树叶似鸭脚而名。

⑸荐:献。琴高:《搜神记》及刘向《列仙传》谓琴高为战国赵人,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学修炼长生之术,游于冀州涿城之间。后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某日返。至时,高果乘赤鲤而出,留一月余,复入水去。此借指鲤鱼。

⑹“共理”句:陈衍谓此句用汉诏中语。理,指治理政事。

⑺辍(chuò):中止。省曹:谓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师官署,如尚书、中书、门下各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省。曹,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或部门。

⑻割鸡手:《论语·阳货》:“(孔)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此化用其意,比喻大材小用,沉沦下僚。

⑼“聊试”句:谓施展才能。发硎(xíng)刀:《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⑽明宛水: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县东南的峄山,东北流为九曲河,折而西,绕城东,叫宛溪。

⑾骑(jì):一人一马曰骑,此指州太守部属。簇(cù):犹言“簇拥”,众人护卫或围着。昭亭: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六“宁国府·宣城”载,宣城北有昭亭山,昭亭当筑于山上。

⑿(禾罢,bà)稏(yà):稻名。唐韦庄《稻田》诗:“绿波春浪满前陂,稏极目连云肥。”丰圩(xū)户:使圩户丰足。圩户,指佃种圩田的农户,江淮多洼地,田边筑堤防水,称圩田。

⒀“桁杨”句:谓律令简易不用刑法而政事清明。桁(héng)杨,加在犯人颈上或脚上的大型刑具。《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桁杨者械也,夹脚及颈,皆名桁杨。”庭,诉讼案件的地方,犹今之法庭。

⒁谢公:指谢朓(464-499年),南朝齐陈郡阳夏人,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善草隶,工五言诗,为“永明体”主要诗人,以山水诗最为著称。宣城北二里有谢公亭。此处借喻山谷舅氏李莘,谓其文采风流可比谢朓。

⒂换鹅经:即指老子《道德经》。《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好鹅,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求购甚切,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赏析

第一首诗赞美了宣城物产的丰饶、景色的清嘉,并特别将土产的紫毫笔冠以“风流”的名号,暗指历代文人曾用此写下名诗佳篇,流传不朽。诗中又以调侃的口吻,说诗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鸡,一则叹其大材小用,一则赞其理政游刃有余。全诗多用借语、典故,显示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

  首联“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写在酒宴上告别,谈到舅舅李公择要去的地方,诗人便来了劲,一古脑儿倒出宣城的情况,让人们停住酒杯听他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讲。此联是侧面总写,提起人们对宣城了解的兴趣。

  颔联“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写了宣城的山水。春天来了,“山晚望晴空”的谢朓楼被清亮明静的宛溪河缠绕着,更显得高耸雄伟,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拥围拢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联的“明”与“簇”,皆活用看动词。

  颈联“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写了宣城是一个天然的粮仓,是一个讲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说,圩户的种田人家,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后句写犯了罪就要处治,处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乱来。“桁杨卧讼庭”,是一种有序的审判。当时黄庭坚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故黄庭坚用依法律程序来说事。

  尾联“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是写宣城民风淳朴,歌舞升平,讲求道德与教化。谢公谢眺,在宣城任太守时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给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称为“谢宣城”。歌舞处,指谢朓楼,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这些楼台歌舞是一种教化,时时焕起人们的道德良心。此联意下,一个地方的治理应该像宣城那样和谐安定,稻熟年丰。

  第二首诗咏赞宣城山明水秀的佳丽风光,并以想象之笔写出舅父到任后受到民众拥戴、歌舞欢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简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谢脁来比喻舅父的文采风流,还特别用王羲之故事点明其淡泊心境。全诗笔法简炼,内涵丰富,虽未全脱送人上任的陈套,但因诗中多写入当地名胜、人物,平易亲切。

  黄庭坚是北宋诗的大家,造诣很高,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艺术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作诗时,态度郑重,精心结撰。第一首,开头似叙事,接下来作描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活用名词、动词为形容词,讲究字眼的锤炼,他通过奇特的意象、新颖的比喻和使事用典,达到了停杯细听说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种峭拔生新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叙述为诗、以议论为诗、以理趣为诗的独特艺术手法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风貌。

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时黄庭坚舅父李莘知宣州,黄庭坚以此二诗相赠。

诗人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2379篇诗文

诗文推荐

生民以来,道莫兴京。

温良恭敛,惟神惟明。

我洁尊疊,陈兹芹藻。

言升言旋,式崇斯教。

宝册既奉,祗诵迺言。

仁深庆衍,益承益尊。

和声协气,弃溢乾坤。

闰受伊嘏,圣子神孙。

白衣拜相,平地登仙。

是不知有,别无秘传。

坤德直方,博厚无疆。

秉险得一,静而有常。

实藏以发,乃育百昌。

肃祗禅祭,锡祉穰穰。

猗兴明坛,右平左墄。

冕服斯皇,玉佩有节。

陟降惟寅,匪徐匪疾。

式崇大祀,礼文咸秩。

瞻言太华,奠方作镇。

典册是膺,等威以峻。

上公奉备,祀宗荐信。

介祉万邦,永配坤顺。

春风汶水温,晓日徂徕寒。

之子衔病归,请予闻一言。

予知去病术,为子陈大端。

予尝学圣人,试将道比论。

道病非一日,善翳惟孔韩。

常罚绝于周,孔笔诛其奸。

春秋十二经。

王道复全完。

佛老炽于唐,韩刀断其根。

原道千馀言,生民复眠餐。

道病由有弊,邪伪容其间。

身病由有隙,风邪来相干。

子欲治斯道,绝敞道乃存。

子欲治子身,杜隙身乃安。

此理近古翳,吾言有本原。

诲盗须知有自来,贪官污吏祸之胎。

杀人越货甘残忍,入市怒气金不忌猜。

谁与清朝申典宪,合将若属寘渠魁。

书生锐欲排阊阖,先诵民谣献外台。

如来不说无余说,迦叶无闻无异闻。

体得无闻无说说,玉石难分亦自分。

国恩佛恩总报,人王法王道存。

仰祝圣明逾日月,更祈睿筭等乾坤。

频年忍流移,犹幸稊稗熟。

稊亦已无,何以填饥腹。

时方迫冻馁,势恐瞢荣辱。

傥无意外忧,根蘖犹可斸。

老人气衰,饮食无几。

食肉不消,食菜寡味。

柳槌石钵,煎以蜜水。

便口利喉,调养肺胃。

弃权万乘金轮,栖六年雪岭。

相从外道游,不离那伽定。

无奈凶星照命宫,积世箕裘都丧尽。

虽云自业所招,且喜因邪打正。

形名未立,腾兆未分。

全无巴鼻,彻底浑仑。

一冬二冬,你侬我侬。

暗中偷笑,当面脱空。

虽是寻常茶饭,谁知米裹有虫。

岂不见南泉道夜来好风,吹折门前一枝松。

风驭南行远,长山与夜江。

群祆离分野,五岳拜旌幢。

石髓调金鼎,云浆实玉缸。

cB々吠声晓,洞府有仙厖。

垂要理真诠。

下缺

鼻直口四方,眉低眼三角。

默默句难传,深深谁转脚。

入挂树之壶,天地能阔;

得烂柯之棋,黑白未错。

如今更不囊藏,到处随宜著落。

徐六担板,我则不然。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鼻子剔穿,眼睛突出。

撞者露柱,参学事毕。

儒之宫兮千柱眈如,峨冠绮袂兮群而趋。

食焉稻鱼兮隶焉诗书,我侈其成兮绎其初。

诲掖之孔敏兮築兴之不徐,偾於昔焕於今兮繄百年其有待。

企三贤而相攸兮遗躅未沫,匪若人之良茂兮吾将奚赖。

芹波摇日兮槐阴转午,一尘不栖兮重廊邃宇。

执经前兮仪仪而訏訏,君颜舒舒兮而究而语。

有粹其文兮有觌其古,风舞雩兮步趋绳矩。

鄙人留眼兮夫也接前人之武,人今翩鸿兮与南翔。

云气蓬瀛兮观虚皇,膏馥沾被兮淮之乡,君之惠兮乡之人不可忘。

虎憎鸡嘴,闻者畏之。

后人衡鉴不高,唤作二俱弄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