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

    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

    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

    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

    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 水涵空,山照市。

    西汉二疏乡里。

    新白发,旧黄金。

    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

    自古空槎来去。

    槎有信,赴秋期。

    使君行不归。

  •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

    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

    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 蝶懒莺慵春过半。

    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

    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 东武望馀杭。

    云海天涯两杳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

    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

    堕泪羊公却姓杨。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

    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