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南歌子·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注释

①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②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③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④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⑤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⑥菰黍(gūshǔ):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⑦昌歜(chāngchù):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⑧琼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⑨玉舟:玉制的酒杯。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⑩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傅本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赏析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这歌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背景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词人到杭州担任知州。在此期间词人游山玩水。端午节时词人与他的友人游览了杭州名胜十三楼,为了记录自己的游玩过程以及感受,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485篇诗文

诗文推荐

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

只应飞燕是前身。

共看剥葱纤手、舞凝神。

柳絮风前转,梅花雪里春。

鸳鸯翡翠两争新。

但得周郎一顾、胜珠珍。

人物羲皇上,诗名沈谢间。

漫郎元自谩为官。

醉眼瞢腾、只拟看湘山。

小隐今成趣,邻翁独往还。

野堂梅柳尚春寒。

且趁华灯频泛、酒船宽。

霭霭凝春态,溶溶媚晓光。

何期容易下巫阳。

祗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

瞥然归去断人肠。

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玉殿分时果,金盘弄赐冰。

晚来阶下按歌声。

恰好一方明月、可中庭。

露下天如水,风来夜又清。

偏他不肯大家行。

漾下扇儿拍手、引流萤。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

鸳枕映屏山。

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喜甚,因赋是词云我入三摩地,人疑小有天。

君王送老白云边。

不用丹青图画、上凌烟。

喜揽澄清辔,能同载酒船。

相逢忽谩别经年。

好是两身强健、在尊前。

春浅梅红小,山寒岚翠薄。

斜风吹雨入帘幕。

梦觉南楼呜咽、数声角。

歌酒工夫懒,别离情绪恶。

舞衫宽尽不堪著。

若比那回相见、更消削。

积雪迷松迳,围炉掩竹扉。

床头一味有蹲鸱。

软火深开香熟、已多时。

自得陶朱法,休教懒瓒知。

浪传黄独正甘肥。

紫玉婴儿盈尺、更新奇。

柳眼风前动,梅心雪后寒。

年光浑似雾中看。

报答风光无处、可为欢。

一曲聊收泪,三杯强自宽。

新愁不耐上眉端。

怕见长安归路、懒凭栏。

搔困麻仙爪,含暄忍客衣。

夜长窗月露成帏。

不说明朝风雨、自当归。

禁苑沈沈静,春波漾漾行。

仙姿才韵两相并。

叶上题诗、千古得佳名。

墙外分明见,花间隐约声。

银钩掷处眼双明。

应讶昔时、不得见情人。

节物匆匆,又还见、浓春入眼。

那更是、晓风初扇,宿云都卷。

蝶舞已便花蕊乱,燕归仍惬香泥暖。

又何须、女手学春工,并刀翦。

欢乐事,郊_遍。

游赏处,轮蹄远。

听谁家弦管,日开华宴。

有客_毫多丽句,惭予拆袜无长线。

问新来、诗酒顿然疏,怎消遣。

席近浑如远,帘高故放低。

偏它能画斗头眉。

戴顶烧香铺翠、小冠儿。

酒伴残妆在,花随秀鬓垂。

薄罗小扇写新诗。

解下双双罗带、要重题。

夜来雨过,桃李将开遍。

策杖引儿童,也学人、随莺趁燕。

青天许大,多少好风光,一岁去,一春来,只恁空撩乱。

西池琼苑。

游赏人何限。

玉勒拥朱轮,各骋些、新欢旧怨。

都齐醉也,说甚是和非,我笑他,他不觉,花落春风晚。

看月凭肩枨,娇春枕臂眠。

不尽花絮夜来寒。

帐底浓香残梦、更缠绵。

起晚笼莺怪,妆迟绣伴牵。

声声催唤药栏边。

整髻收裙无力、上秋千。

紫绶新符竹,叶赪老弟兄。

西风吹棹过湖亭。

杨柳夫渠相伴、也多情。

况是瀛州侣,来同酒盏倾。

白沤浑不避双旌。

一种风流人似、玉壶清。

篘熟双投美,香飘一缕丝。

霜前雁到蟹螯持。

自试小窗醉墨、作新诗。

宾宴亲尧日,薰弦动舜风。

公余无事乐年丰。

多谢歌姬流盼、更情浓。

气_云天外,毫濡雪碗中。

百篇斗酒兴何穷。

却笑东山无语、醉花丛。

阁儿虽不大,都无半点俗。

窗儿根底数竿竹。

画展江南山景、两三幅。

彝鼎烧异香,胆瓶插嫩菊。

然无事净心目。

共那人人相对、弈棋局。

绝念驱群丑,澄心剿万缘。

内枢橐龠息绵绵。

一贯三宫,经纬契周天。

火力温金鼎,明循六百篇。

烹成二八体方圆。

隐映祥光,绰约傲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