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怒也。

    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

    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

    居,吾语女。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

    逸则淫,淫则忘善;

    忘善则恶心生。

    沃土之民不材,淫也。

    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

    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

    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

    日入,监九御,使洁奉鐕郊之粢盛,而後即安。

    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後即安。

    卿大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其家事,而後即安。

    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後即安。

    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纮、綖。

    卿之内为大带,命妇成祭服。

    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

    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

    古之制也!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

    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

    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

    ’尔今曰:‘胡不自安?

    ’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 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 杨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