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赏析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写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事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笔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闻,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文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写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如果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761篇诗文

诗文推荐

千里伤行客。

路见不平,拔剑相助。

伤鳖如龟,必应有主。

何事不驱蚊,癯然床下身。

伤肤非所惧去伤亲。

花残如霰落纷纷,紫陌空遗翠幰尘。

鹭◇枉缘催节物,年华不信有伤春。

六龙既惊轸。

二鼠复驰光。

衰龄难慎辅。

暮质易凋伤。

日下船篷人未起。

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

江上残花能有几。

风催雨促成容易。

湖海客心千万里。

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

相次桃花三月水。

菱歌谁伴西湖醉。

狸之文兮,蔚乎其成章。

身之孔昭兮,而其智之不扬。

维元首之昧昧兮,而股肱孰为其良。

吁嗟乎,狸之祥兮。

非吾之伤兮,其谁为伤。

国家全盛时,幅员万里长。

季幣到空谷,靡才不周行。

岂其贵自珍,而病匿弗彰。

南渡今百年,蜀远夫一方。

彝典仅岁贡,几人与庭扬。

况复多沮挠,谁不甘摧藏。

戎轩起耆哲,礼罗极精详。

颖脱者家父,玉质而金相。

邂逅志念同,恻恒根本伤。

拔首推毂,有诏催严装。

吾党一吐气,彙征类破荒。

慨昔升璧水,沥血籲紫皇。

百壬眩缩颈,斯文弥耿光。

伦魁合骞飞,吏选何回翔。

孰知五色丝,未尽一皂囊。

杀气昏宇宙,洚流渺津梁。

何以却外侮,盍先正皇纲。

翕合贤德聚,更须股肱良。

寿脉庶可续,客邪不难防。

癙思耿宵寤,倾耳鸣朝阳。

名节勉自立,官职那得忙。

大难我同榜,诸老竞剡章。

渠岂州县材,籍甚项俊场。

相期上连璧,少待同飞航。

我自分敛退,为君喜激昂。

流目大江满,执手薰风凉。

岂无佩缤纷,奋起颉颃。

世味竟落寞,暇日聊相羊。

友谊古所重,心知远难忘。

岁晚有良约,岷山珠草芳。

长沙见处虽亲用处粗,仰山口裹相呼肚裹狡。

灼然好个大虫,可惜已伤牙爪。

羲尧体乾运,王道持伦纲。

舜禹袭神器,精一斯传彰。

周亡《雅》、《颂》息,仲尼语张皇。

伊说佐受命,况轲司振扬。

伟兹大经奥,百世垂辉光。

陵夷几更历,明晦违天常。

濂洛启潜綍,建中续虞唐。

青田荆山璞,宏闻皎旻苍。

寸心宰灵妙,昏塞非违伤。

动静该至理,惕焉惟内强。

圣训炳星日,卓操逾冰霜。

横经宅雄胜,古象增浑庞。

雪馆夜灯集,风庭春雨长。

关闽觉支蔓,吴楚被余芳。

驽质愧庸昧,师谟幸遵详。

云岑慕远谒,佛刹榛莱藏。

探陟访遗旧,荒基屹崇冈。

肃衿悚瞻睇,天宇澄秋阳。

翠台耸前挹,旷缈归毫芒。

浮观励先躅,敢意窥鸿荒。

湍驶难砥柱,大音孰仪凰。

八表视环辙,千龄仰休光。

东皇别我太匆匆,急景相催鬓已翁。

杜宇一声花结局。

人生消得几春风。

登高望八荒,未见不死人。

徒看后来冢,累累伤我神。

伯侨与安期,于今亦不存。

如何学仙侣,服食正纷纾独羡颜氏子,陋巷以为仁。

碧树康庄内,清川巩洛间。

坛分中岳顶,城缭大河湾。

广殿含凉静,深宫积翠闲。

楼齐云漠漠,桥束水潺潺。

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

紫鳞冲晚浪,白鸟背秋山。

月拜西归表,晨趋北向班,鸳鸿随半仗,貔虎护重关。

玉帐才容足,金樽暂解颜。

迹留伤堕屦,恩在乐衔环。

南省兰先握,东堂桂早攀。

龙门君夭矫,莺谷我绵蛮。

分薄嵇心懒,哀多庾鬓班。

人惭公幹卧,频送子牟还。

自睹宸居壮,谁忧国步艰。

只应时与醉,因病纵疏顽。

驱马马走山,回车车渐水,涂穷我何适,恸哭盈襟泪,巢居识风声,穴藏知雨意,救斗曾得伤,缨冠亦可已,

小雨清尘淡烟晚。

官柳殢花待暖。

君愁入伤阙眼。

芳草绿、断云归雁。

酒重斟,须再劝。

今夕近、明朝乍远。

到时暗花飞乱。

千里断肠春不管。

染家为作,闲闲思忖。

讲些是非试听。

揽下绫罗纨绮,满椿一甑。

缘甚炼教伤熟,为惜他、颜色故恁。

染轴发,更须碾砑,且图光莹。

抛散水浆无限,遇人来、取要即当便认。

解了瑕头缠缚,自然见姓。

恰如修行一著,无萦系、可观真性。

常清静,显神光,灿汕有准。

有弟有弟汴之阳,共失所怙心摧伤。

裁书黄耳送不到,道远未知存与亡。

岁云暮矣天苍苍,雁飞安得随汝行。

呜呼四歌兮歌愈急,漏天为我同时泣。

罗衣怯雨轻寒透。

陡做伤春瘦。

个人无奈语佳期。

徙倚黄昏池阁、等多时。

当初不似休来好。

来後空烦恼。

倩人传语更商量。

只得千金一笑、也甘当。

木落楚色深,风高浪花白。

送君飞一叶,鸟逝入空碧。

猗欤白华秀,伤心倚门夕。

不知云涨遥,万里看咫尺。

萧萧青枫岸,去掩江山宅。

离觞有黄花,节物助凄戚。

潇湘入da桂,一路萦水石。

烟萝拂行舟,玉濑锵枕席多君林泉趣,耽玩日成癖。

长啸凌清晖,襟情当雪涤。

登龙屈指内,飞誉甚籍籍。

未折月中枝,宁随宋都鶂。

曰余吞声地,举足伤瓦砾。

见尔一开颜,温明乃珠璧。

春风到云峤,把酒时相忆。

豆蔻花入船,鹧鸪啼送客。

飏天与瘴海,此去备沿历。

珍重春官英,加餐数刀帛。

应侯气盖百粤小,朱侯谊与漓江长。

两侯爱士早成癖,怪甚渭夫怀故乡。

士穷万事一不就,就得一事穷何伤。

渭夫壮者忍穷久,老骥欲秣胡沙霜。

吾家何在云横岭,赵媪不冤刘儿瞑,孰与亲旁煮汤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