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呜呼!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

    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曰:“毋以是为我累。

    ”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

    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

    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

    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

    ”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

    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

    ”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

    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回顾乳者剑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

    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呜呼!

    其心厚于仁者邪!

    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汝其勉之!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

    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

    又为泰州判官。

    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

    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

    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

    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

    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

    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

    又十有二年,烈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

    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

    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

    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盖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

    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

    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

    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

    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

    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

    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

    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

    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

  •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 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著春衫不裹头。

    园花落尽路花开,白白红红各自媒。

    莫道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柳子祠前春已残,新晴特地著春寒。

    疏篱不与花为护,只为蜘蛛作网竿。

    一晴一雨路乾湿,半淡半浓山迭重。

    远草坪中见牛背,新秧疏处有人踪。

  •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

    暗香院落梅开后。

    无端夜色欲遮春,天教月上官桥柳。

    花市无尘,朱门如绣。

    娇云瑞雾笼星斗。

    沈香火冷小妆残,半衾轻梦浓如酒。

  •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 月挂霜林寒欲坠。

    正门外、催人起。

    奈离别、如今真个是。

    欲住也、留无计。

    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

    各自个、供憔悴。

    问江路梅花开也未。

    春到也、须频寄。

    人到也、须频寄。

  •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