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曰:“若柳季云是,则请受之。”鲁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鲁侯乃献岑鼎。

  •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

    ”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二月,郑伯如晋。

    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

    侨也惑之。

    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

    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

    何没没也?

    将焉用贿?

    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

    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有令德也夫!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有令名也夫!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

    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

    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 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

    范宣子亲数诸朝。

    曰:“来,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

    诘朝之事,尔无与焉!

    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

    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

    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

    令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

    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赋《青蝇》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

    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

    右尹子革夕,王见之。

    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

    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 对曰:“与君王哉!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齐,王舅也;

    晋及鲁、卫,王母弟也。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

    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

    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 对曰:“与君王哉!

    周不爱鼎,郑敢爱田?

    ”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

    诸侯其畏我乎?

    ”对曰:“畏君王哉!

    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

    ”王入视之。

    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

    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

    ”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 王出,复语。

    左史倚相趋过。

    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

    臣问其诗而不知也;

    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 王曰:“子能乎?

    ”对曰:“能。

    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

    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

    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

    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 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

    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

    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 郑子产有疾。

    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

    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

    ”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施之以宽也。

    ‘毋从诡随,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惨不畏明。

    ’纠之以猛也。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平之以和也。

    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

    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

    而以为戮,不唯逼乎?

    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

    ”罪虞公,言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