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

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

而以为戮,不唯逼乎?

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

”罪虞公,言易也。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jiǎ)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yú):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án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逼(bì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洁):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

(19)黍(shǔ):黄黏米;稷(jì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心):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繄(yī医):句中语气词。

(21)冯(píng):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

(27)丑: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29)媵(yìng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30)书:指《春秋》经文。

(31)其:代词,那只谚语说的道理。

赏析

文章首先陈述了虞虢之间的紧密关系,然后揭露出晋侯残酷无情的本质,最后提醒虞国公国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与神灵。文章批判了迷信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反映了当时的民本思想。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但是,攻城略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

诗人简介

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36篇诗文

诗文推荐

挫来机,总权柄。

事有必行之威,国有不犯之令。

宾尚奉而主骄,君忌谏而卧佞。

底意岩头问德山,一抬一搦看心行。

温柔之教,政治之源。

瞽能诵兮可以谏,士不学兮无以言。

盖成衰之所系,故讽谕之攸存。

惟圣心兮垂思,永大庇兮元元。

君不登郎省,还应上谏坡。

才高殊未识,岁晚幸无他。

枥马羸难出,邻鸡冻不歌。

寒炉余几火,灰里拨阴何。

惊人得佳句,或以傲王公。

处士还清节,滑稽安足雄。

深沉似康乐,简远到安丰。

一点无俗气,相期林下风。

欲舞腰身柳一窠,小梅催拍大梅歌。

舞余片片梨花落,争奈当涂风物何。

韩谏议虽分左右,归拾遗莫辨存亡。

身闲唯爱静,篱外是荒郊。

地僻怜同巷,庭喧厌累巢。

岸声摇舴艋,窗影辨蟏蛸。

径只溪禽下,关唯野客敲。

竹冈从古凸,池缘本来bn.早藕擎霜节,凉花束紫梢。

渔情随锤网,猎兴起鸣髇.好梦经年说,名方著处抄。

才疏惟自补,技痒欲谁抓。

窗静常悬dO,鞭闲不正鞘。

山衣轻斧藻,天籁逸弦匏。

蕙转风前带,桃烘雨后胶。

藓干黏晚砌,烟湿动晨庖。

沉约便图籍,扬雄重酒肴。

目曾窥绝洞,耳不犯征铙。

历外穷飞朔,蓍中记伏爻。

石林空寂历,云肆肯哓譊.松桂何妨蠹,龟龙亦任嘲。

未能丹作髓,谁相紫为胞。

莫把荣枯异,但和大小包。

由弓猿不捷,梁圈虎忘虓。

旧友怀三益,关山阻二崤。

道随书簏古,时共钓轮抛。

好作忘机士,须为莫逆交。

看君驰谏草,怜我卧衡茅。

出处虽冥默,薰莸肯溷殽。

岸沙从鹤印,崖蜜劝人摷。

白菌盈枯枿,黄精满绿筲。

仙因隐居信,禅是净名教。

勿谓江湖永,终浮一大瓟。

在昔汉唐,亡由阉宦。

出或用之,鲜不始患。

岂期黄公,独禀高见。

白发虔心,有闻必谏。

竭力东城,以身死难。

揭名不磨,万世炳焕。

嗟我久不见韩子,如读古书思古人。

忽然相逢又数日,笑语反不共一樽。

谏垣尸居职业废,朝事汲汲劳精神。

子华笔力天马足,驽骀千百谁可群。

嗟予老钝不自笑,尚欲疾走追其尘。

子华有时高谈骇我听,荣枯万物移秋春。

所以不见令我思,见之如饮玉醴醇。

叩门下马忽来别,高帆得风披飞云。

离怀有酒不及写,别後慰我寓於文。

梅花见处多留句,谏草藏来定得名。

思魏徵之棠,不如列疏屏之十渐。

爱卫公之柏,不如存舟扆之五箴。

谏说岂腾口,格君当以心。

想引笔而行墨,方危冠而正襟。

追古事以比迹,见忠臣之虑深。

是虽不足契当时之感悟,不犹可以镜方来之佞壬。

此左氏所以愤乾溪之痛,而三叹于祈招之德音。

使君爱客情无已,客在金台价无比。

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

朝饥暮匐谁兴哀,喧阗竞纳不盈掬。

一时一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

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

万人争啖春山摧,驿骑鞭声砉流电。

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

到时须及清明宴,吾君可谓纳谏君。

谏官不谏何由闻,九重城里虽玉食。

天涯吏役长纷纷,使君忧民惨容色。

就焙尝茶坐诸客,几回到口重咨嗟。

嫩绿鲜芳出何力,山中有酒亦有歌。

乐营房户皆仙家,仙家十队酒百斛。

金丝宴馔随经过,使君是日忧思多。

客亦无言征绮罗,殷勤绕焙复长叹。

官府例成期如何!

吴民吴民莫憔悴,使君作相期苏尔。

鹏海风波,鹤巢云水,梦残身寄尘寰。

老来穷健,无闷也无欢。

随分饥餐困睡,浑忘了、秋热春寒。

清平世,闲人自在,乘兴访溪山。

渔竿。

要老伴,浮江载酒,舣棹观澜。

倩轻鸥假道,白鹭随轩。

直到垂虹亭上,惊怪我、却做仙官。

中秋月,披襟四顾,不似在人间。

古人创一物,在理不成饰。

持此非备忘,洁白贵彰德。

世无骨鲠臣,朝夕侍君侧。

善恶欠书谏,唾骂谁击贼。

吏进思效忠,官执欲称职。

奸回浊浊天縡,孰任排格力。

愿为顾少连,勿学元友直。

上意方简在,竹符畀泥轼。

政成秉介圭,入觐朝北极。

簪得寸进尺裹紫囊,玉立凛正色。

顾余初筮令,寒饿日驱迫。

手板非倒持,倚席惧引慝。

分我意何厚,榻前便指画。

一梦虽难凭,品秩从此得。

毋但啸西爽,清谈更何益。

课最玺书来,洗眼看黄敕。

汲引会有期,并力扶社稷。

玉阙朝回,沙堤烟晓,碧幢光动军容。

虎符熊轼,行指七闽中。

假道吾乡我里,挥金事、思蹑前踪。

倾怀处,萤窗雪案,犹说昔年同。

相看,俱老大,襟期道义,不为王公。

念儿时聚戏,念已成翁。

取借玉壶美酒,还为寿、金盏翻红。

仍频祝,中书二纪,寰海振淳风。

溽暑避华构,清风迎早期。

枫槐高自舞,冰雪晚初消。

南讹初应历,五日未生阴。

灵药收农录,薰风拂舜琴。

皇心本夷旷,一气自炎凉。

不废荆吴旧,民风见未央。

九门已散秦医药,百辟初颁凌室冰。

饮食祈君千万寿,良辰更上辟兵缯。

雨迟麦粒尤坚好,日丽蚕丝转细长。

入夏民间初解愠,宫中时举万年觞。

汴上初无招屈亭,沅湘近在国南坰。

太官漫解供新糉,谏列犹应记独醒。

大哉天地仁,生意无尽藏。

芳春三月时,五阳正敷畅。

在卦则为夬,泽下於天上。

笃生万人英,出应苍生望。

退然处乡间,温恭加直谅。

万顷波汪汪,一团和盎盎。

凛然立朝廷,谠论动旒纩。

张胆输荩忠,頳颜斥庸妄。

宁为凤鸣阳,不作马立仗。

玉皇笑点头,谏疏堪屏障。

谗者何人斯,严科欲监谤。

纲常尽斁沦,天日忍欺诳。

白璧污苍蝇,鸣珂辞翠阆。

膏屯施未光,干蛊遂高尚。

郭外新结庐,野色耽虚旷。

积书遗儿孙,开斝延辈行。

及此绂麟旦,仙壶敞方丈。

台宿焕祥辉,矞云宾景贶。

有客前称觥,致词太豪放,海内今何时,四面波涛涨。

督府册元戎,庙坐转用门账。

妖氛不能清,恻焉赖汝将。

都当留一老,手携灵寿杖。

颠危不能扶,又焉用彼相。

时流忌生语,相顾效哑瘴。

回首忆端平,芳菲仅一饷。

大号正扬庭,一阴敢阳搞。

治少乱日多,古今同证状。

公抱葵藿心,未忘太阳向。

天运有推移,阴阳迭摩汤。

夬进则为乾,群龙神气王。

公主善类盟,任重在力量。

周道当中兴,方叔犹必步。

松茂宜柏悦,吕鸣因律唱。

唤起矍铄翁,吾军亦可张。

壶山献宝熏,寿水足醇酿。

一瓣电吐烟,一吸鲸吞浪。

寿公乃寿国,他语徒亮长。

玉鼎愿精调,金瓯保无恙。

垣中不减台端峻,池上来従柱下严。

同直旧曾连月久,暂来还喜二公兼。

〈仆顷与孙莘老同在谏垣,与彭器资同在西掖。

〉直言已许侵弹奏,新告行闻振滞淹。

顾我粗官何所与,西曹只合论茶盐。

早岁同科止六人,中年零落半埃尘。

却将旧学收新进,几误今生是后身。

肮脏别都遗老骥,沉埋秘府愧潜鳞。

〈制科前辈今独张公安道一人。

后来未用,惟张去华而已。

〉怜君尚胜刘蕡在,白首诸侯呼上宾。

〉主

亿兆夷人因独夫,惟君先见得良图。

为仁始欲扶商祚,去国终能启宋都,鈇锧岂甘因谏死,髠钳仍免作官奴。

千年庙食应无愧,知退知亡即圣徒。

君不见昔贤声名渺云边,追慕茫茫千百载。

东山遗墨不尘埃,南海碑辞尚光彩。

是公胸怀冰镜清,当时玉署厌残更。

惟馀清梦到古寺,因为亭宇加修名。

亭边古洞可治易,何必竹溪师六逸。

清音不断山不磨,人间衮衮成今昔。

徃日中都朋党兴,贤者皆思御李膺。

元祐谏纸今最重,此亭返不蒙知音。

我闻胶西黄楼宾主列,赋就价喧君弟辙。

彼楼虽已陷幽都,名号犹为人记别。

史本乎公,不厌於复。

重观绍圣以来之记述,初无及于郑雍。

非亲札之具存,虽欲考之而孰从。

如王谊李祉之实迹,遍考史录,皆无预乎此案之中。

郦保姓名,亦各不同。

至于韩忠彦力谏兴狱,直乞陛下且与含容。

安寿面析章惇,以为乡风。

此皆系其人之大节,而金匮之汗青,皆泯泯于二人之忠。

凡此帖纸之所具,以同时附会白帖子之人,犹能秉直以写其衷。

抑可以见人心之是非,本无所蔽蒙也。

然于此时,凡六人者皆有所抗论,独雍首尾噤然若不预者。

佩玉端委,接武夔龙,又何其无一言之献替,广于四总耶。

迎合于始,循默于终,而迄不免于党籍之归,此枉道事人之所以不胜於直躬也。

身闲唯爱静,篱外是荒郊。

地僻怜同巷,庭喧厌累巢。

岸声摇舴艋,窗影辨蟏蛸。

径只溪禽下,关唯野客敲。

竹冈从古凸,池缘本来幽页。

早藕擎霜节,凉花束紫梢。

渔情随锤网,猎兴起鸣髇。

好梦经年说,名方著处抄。

才疏惟自补,技痒欲谁抓?

窗静常悬杂,鞭闲不正鞘。

山衣轻斧藻,天籁逸弦匏。

蕙转风前带,桃烘雨后胶。

藓干黏晚砌,烟湿动晨庖。

沉约便图籍,扬雄重酒肴。

目曾窥绝洞,耳不犯征铙。

历外穷飞朔,蓍中记伏爻。

石林空寂历,云肆肯哓譊?

松桂何妨蠹,龟龙亦任嘲。

未能丹作髓,谁相紫为胞。

莫把荣枯异,但和大小包。

由弓猿不捷,梁圈虎忘虓。

旧友怀三益,关山阻二崤。

道随书簏古,时共钓轮抛。

好作忘机士,须为莫逆交。

看君驰谏草,怜我卧衡茅。

出处虽冥默,薰莸肯溷殽。

岸沙从鹤印,崖蜜劝人摷。

白菌盈枯枿,黄精满绿筲。

仙因隐居信,禅是净名教。

勿谓江湖永,终浮一大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