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

    清游如此太多情。

    豆花凉帖地,知雨咽虫声。

    渐逼疏蓬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

    茨茹荷叶认零星。

    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

  •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降,竟夕自悲秋。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隰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

  •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 白日惊飚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

    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烧痕空极望,鼓角高城上。

    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