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

    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

    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

    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

    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

    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

    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已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藕风气香,竹风韵凉,等他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

  •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

    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

    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

    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

  • 惊晓漏,护春眠。

    格外娇慵只自怜。

    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 说相思,问相思,枫落吴江雁去迟。

    天寒二九时。

    怨谁知?

    梦谁知?

    可有梅花寄一枝?

    雪来翠羽飞。

  • 月华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

    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

    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