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已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发生了大地震。当时,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下喝酒。忽然听见有种像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过来,向西北方向滚去。大家都很惊骇诧异,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只见桌子摇晃起来,酒杯翻倒;屋梁房柱,发出一片咔咔的断裂声。众人大惊失色,面面相觑。过了好久,才醒悟过来是地震,急忙冲出屋子。只见外面的楼阁房屋,一会儿斜倒在地上,一会儿又直立起来;墙倒屋塌的声音,混合着孩子号哭的声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聋。人头晕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颠簸。河水翻腾出岸边一丈多远;鸡叫狗吠,全城大乱。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争相讲着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没穿衣服。

后来,听说这次地震时,某处有口水井井筒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楼台南北掉了个方向;栖霞山裂了道缝;沂水陷下了一个有几亩大的地穴。这真是少有的奇异灾变啊!

注释

[1]康熙七年:即公元一六六八年。戌刻:晚七时至九时。

[2]稷(jì记)下:地名。此指临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引刘向《别录》:“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

[3]倾仄:倾斜。仄,通“侧”。

[4]栖霞:县名。今属山东省。

[5]沂水:县名。今属山东省。

[6]溲(sōu叟)溺(niào尿):小便。

[7]缓颊:犹松嘴。

[8]一何:多么。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与体验,描述了康熙七年间发生在山东的大地震。文章记述地震的过程非常的清晰,从“声如雷”“几案摆簸”到“墙倾屋塌”“河水倾泼”,写出了地震由弱到强的过程,这是从物的角度描述。“众骇异”“相顾失色”到“男女裸聚”,从人的神态进行侧面烘托,写地震严重的程度。最后的耳闻,揭示出了地震破坏的程度,并由此发出了“真非常之奇变”的感慨。

结构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虽小,但所营造的结构却完整缜密,平整均衡,单纯精美。记事由隐入显,循序渐进,层层开拓境界,逐步创造高潮、首尾连贯完美,通篇委区尽态。结构的艺术处理,贵在线索的贯穿。它运用自如地按记述文的表现形式,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为线索,把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组装起来,连动式地推到读者面前:

第一幅、烛前对饮图:闻有声如雷,众骇异,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内,震荡图: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第三幅、户外,大震图;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倒屋塌,儿啼女号。人不能立,随地转侧。河水倾泼,鸡呜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图:竞相告语,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后山河图:水井倾仄,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联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夺子图”。此图既如绘画,又若小说。

五幅画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现了一场怵目惊心的大地震的全部过程,正好表明地震发生(第一图)、发展(二图)、高潮(三图)、缓和(四图)、终结(五图)的程序。最后以联想方式出现的“夺儿图’’强化了第四图的思想。这里的文字都有极强的可感性与可绘性。

事出突然,事先没有征兆,只听得隆隆雷声,由远及近,人们惊异,但不知原因。一会儿,桌子摇动,杯子倾倒,屋梁有声,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大惊失色,但不知何故。过了好一会儿,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点跑出来。这种描写是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时惊慌失措,理性思维暂停的实际。以上是室内情况。

跑出屋子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筑物忽起忽落,说明地表在上下颠簸。继之是听到房屋倒塌声、儿啼女号声。刚才是从屋里跑着出来的,所有没感觉到不稳。停下来以后,才觉得站立不稳,于是快点坐下,随地转侧。

此时,人惊恐万状,无暇交流情况。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地震停了,人们情绪稍有安定,这时,大家才有可能“竞相告语”,急于宣泄内心恐惧,抱团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没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在地震的当时,不可能了解其他地方情况。震情和缓了,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才互相探访,打听安危,于是外地情况不断传来,才有某处井倾侧,楼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的传闻。

写震前、震中、震后;写房内、房外、街上;写所见、所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合情合理,井井有条,紧紧相扣,一气呵成。再现地震现场画面,非亲临其境者写不出。

背景

蒲松龄描写的这次地震,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郯城大地震”。地震发生在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震级为8.5级,震中在临淄西北约一百五十公里的莒梁,郯城一带,而临淄属于破坏性地区。

诗人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7篇诗文

诗文推荐

山河两戒南北分,天地一气华戎钧。

譬诸指搐非害事,往往西体为不信。

惟今愧虏相噬吞,人言雪耻兹其辰。

盍驱卞庄刺刺虎,又嗾庐{捉去扌加犭}擒狡{皴去皮加兔}。

天王仁爱兼南北,犹遣升勺苏穷鳞。

诸公亦复创前误,闭户不肯雇斗邻。

流移降附莫皇恤,斩艾驱迫如穷麇。

谁知炎炎将及我,事体不与开禧伦。

竟因示弱启狄侮,羽书赤白惊严宸。

天王坐朝色不怡,我非尔畏民吾民。

急从雨中彻桑土,更向火后移突薪。

大官亦复变前说,群而和者非一人。

制书丁宁示招纳,符檄旁午申拊循。

臣某奉诏移江介,臣某董师留汉滨。

西南忧雇谁其宽,即授世某留川秦。

夫何廷论忽中变,复议保境思和亲。

迅雷烈风仅翻覆,明虹霁日俄逡巡。

敌人揶揄胆满干,志士愤郁齿穿龈。

东由海泗尽襄汉,西起梁沔连房均。

暴骸蹀血蔽原谷,夺险因粮空窖囷。

将军忧恚或自毙,列校偃蹇不可驯。

县徵更赋不遗算,郡空少府无余缗。

边头被兵甫属耳,公私已屈忧方新。

静惟人事百罔一,恃以亡恐惟苍旻。

苍旻茫茫君为度,但见咎异来相因。

连年夏旱天无云,江淮湖浙田生尘。

飞蝗排空如羽阵,噍类猬众何诜诜。

僰南山萃陵谷异,后土矹矹如转轮。

春秋二百四十载,地震才五兹何频。

去年东南复告旱,遍以牺币走百神。

太阳朔蚀忽无光,金星昼见亦累旬。

汉沔沸腾地移轴,涪潼湓溢涛翻银。

星文屡变台符坼,阴象较著阳德屯。

外为兵戈为裔夷,内为宫壶为群臣。

天心渝怒有如此,犹以谴告施其仁。

惧而修政庶可弭,恬不知警将仍臻。

且如前年旱蝗日,开道求谏颁明纶。

庭中不鸣自如故,犹有下次位人姓陈。

内言椒房之舛令,外及丞相之狎宾。

能如章向触权忌,不效钦永攻上身。

同时六馆之髦彦,陈义固争尤肫肫。

藐如无闻亦异已,宰士忿疾丞相嗔。

彼唐畋铎何物耳,词鄙意佞如吠狺。

外省胡独行其言,公然贱玉而贵瑉。

自时厥后益征创,遏绝言路忘谘询。

直臣久矣甚弃梗,公道不见面礼随荒榛。

尝居丞疑转猜忌,稍负望实尤沈沦。

人心所同即天意,四方蹙蹙天亦颦。

公今掉头不肯住,携家归踏西园春。

大贤与国同休戚,宁忍赤子方嚬呻。

我非荷蒉不知磬,拟效执舆来问津。

请赋白驹之孕章,原公饮酒车无巾。

雨破畏日沉,月出酷暑歇。

衙中河亭上,静与山不别。

良朋俱远来,文会一何悦。

箕踞巾舄闲,玩好琴樽列。

繁礼厌拘挛,陈言誓摆脱。

挥尘影参差,饭果香馥烈。

酒令时解严,谈锋久不缺。

乐天无荒淫,饱德异饕餮。

高谈闻谑浪,正义排诡谲。

抗俗绝依违,评文无诋诘。

舆论鄙譸张,奴学贱剽窃。

徵引角产竞出,联唱更相发。

较善合权衡,驰义同轨辙。

万物情难逃,千古疑皆决。

圣道约扶持,淫辞谋劓刖。

风鉴定妍媸,天机藏巧拙。

是物有废兴,唯道无本末。

义路自坦夷,世途终兀臬。

烈士死光辉,常徒生汨没。

逸气小风云,直笔轻斧钺。

孟轲心不动,陶潜腰耻折。

疲倦仆屡更,辉映烛频跋。

浩歌不成调,狂舞宁赴节。

气候随斗占,分野为星别。

蛩韵时断续,渔灯乍明灭。

河声疑地震,电影若天裂。

飘风夺轻纨,零露透疏葛。

酒海倾屡空,诗源浩不竭。

咸平已亥岁,二年时六月。

此会是何人,其名野奎越。

正月太阳食,六月阴萋萋。

利沔阶成间,桑土为涂泥。

破山覆桥阁,灌城坏河堤。

蜀地五六震,积潦伤农畦。

梓州暑尤异,我兴看朝隮。

出逢七十翁,履敝衣无绨。

前行为余言,老夫齿含齯。

阅事亦已多,近闻何乖睽。

去年大官括隐户,父詈子诅妻悲啼。

大官深居那得闻,小吏鼻息干云蜺。

今年得少休,经风苦凄凄。

番军袭江淮,将士惊噬脐。

四方靡所寄,容身仅坤倪。

灾异又如此,宁保梁益西。

太守闻此言,惕如履征鼙。

又见广文诗,口呿心沈迷。

力能得为仅千里,滔滔四少皆余黎。

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

华盖西临,藏五?於太甲。

虽复星辰荡越,三元之轨躅可寻;

雷雨沸腾,六气之经纶有序。

然则抚铜浑而观变化,则万象之动不足多也;

握瑶镜而临事业,则万机之凑不足大也。

故知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

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

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

粤若皇灵草昧,风骊受河洛之图;

帝象权舆,?凤锡乾坤之瑞。

高辛尧舜氏没,大夏殷周氏作,达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衣冠度律。

随鼎器而重光;

玉帛讴歌,反宗而大备。

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

俎豆丧而王泽竭,钟鼓衰而颂声寝。

召陵高会,诸侯轻汉水之威;

践土同盟,天子窘河阳之召。

三微制度,乘战道而横流;

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

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

由是山河联兆,素王开受命之符;

天地氤氲,元圣举乘时之策。

兴九围之废典,振六合之颓纲。

有道存焉,斯文备矣。

夫子姓孔氏,讳邱,字仲尼,鲁国邹人也。

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

自元禽翦夏,俘宝玉於南巢;

白马朝周,载旌旗於北面。

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

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

商邱诞睿,下属於防山;

泗水载灵,遥驰於汶上。

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

若乃承百王之丕运,总千圣之殊姿。

人灵昭有作之期,岳渎降非常之表。

珠衡玉斗,徵象纬於天经;

虎踞龙蹲,集风?於地纪。

亦犹三阶瞰月,恒星知太紫之宫;

八柱冲霄,群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

若乃顺时而动,用晦而明。

纡圣哲於常师,混波流於下问。

太阳亭午,收爝火於丹衡;

沧浪浮天,控涓涔於翠渚。

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

东海抠衣,郯子叙青?之秩。

接舆非圣,询去就於狂歌;

童子何知?

屈炎凉於诡问,圣人之降迹也。

若乃参神揆训,录道和倪。

辱太白於中都,绊乘黄於下邑。

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驰不言之化而群方取则。

虽复霓旌羽旆,齐人张夹谷之威;

八佾三雍,桓氏逼公宫之制。

洎乎历阶而进,宣武备而斩徘优;

推义而行,肃刑书而诛正卯。

用能使四方知罪,争归旧好之田;

三家变色,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成务也。

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

神经幽显,志大宇宙。

东西南北,推心於暴乱之朝;

恭俭温良,授手於危亡之国。

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废也命。

归齐去鲁,发浩叹於衰周;

厄宋围陈,奏悲歌於下蔡,圣人之救时也。

若乃筐篚六艺,笙簧五典。

折旋洙泗之间,探赜唐虞之际。

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

七十门人,奉洪规而入室。

从周定礼,宪章知损益之源;

反鲁裁诗,雅颂得弦歌之旨。

备物而存道,下学而上达。

援神叙教,降赤制於南宫;

运斗陈经,动元符於北洛,圣人之立教也。

若乃观象设教,法三百八十四爻四十有九;

穷神知化,应万一千二百五十策五十有五。

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

以鼓天下之动,以定天下之疑。

索众妙於重元,纂群微於太素,圣人之赞易也。

若乃灵襟不测,睿视无涯。

石昭集隼之庭,土缶验贲羊之井。

稽山南望,识皓骨於封禺;

蠡泽东浮,考丹萍於梦渚。

麟图鉴远,金编题佐汉之符;

凤德钩深,玉策筮亡秦之兆,圣人之观化也。

时义远矣,能事毕矣。

然後拂衣方外,脱屣人间,奠楹兴夕梦之灾,负杖起晨歌之迹。

挠虹梁於大厦,物莫能宗;

摧日观於鲁邱。

吾将安仰?

明均两曜,不能迁代谢之期;

序合四时,不能革盈虚之数。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为而不有,用九五而长驱;

成而勿居,抚?霓而高视,圣人之应化也。

自四教远而微言绝,十哲丧而大义乖。

九师争大易之门,五传列春秋之辐;

六体分於楚晋,四始派於齐韩。

淹中之妙键不追,稷下之高风代起。

百家腾跃,攀户牖而同归;

万匹驱驰,仰陶钧而其贯。

犹使丝簧金石,长悬阙里之堂;

荆棘蓬蒿,不入昌平之墓,圣人之遗风也。

导扬十圣,光被六虚,乘素履而保安贞,垂黄裳而获元吉。

故能贵而无位,履端於太极之初;

高而无名,布政於皇王之首。

千秋所不能易,百代所不能移,万乘资以兴衰,四海由其轻重。

虽复质文交映,瞻礻龠祀而长存;

金火递迁,奉琴书而罔绝。

盖《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

」岂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国家袭宇宙之淳精,据明灵之宝位。

高祖武皇帝以黄旗问罪,杖金策以劳华夷;

太宗文皇帝以朱翟承天,穆玉衡而正区宇。

皇上宣祖宗之累洽,奉文武之重光,稽历数而坐明堂,陈礼容而谒太庙。

八神齐飨,停旒太史之宫;

六辩同和,驻跸华胥之野。

文物隐地,声名动天,乐繁九俗,礼盛三古。

冠带混并之所,书轨八;

闾阎兼匝之乡,烟火四极。

竭河追日,夸父力尽於楹间;

越海陵山,竖亥涂穷於庑下。

薰腴广被,景贶潜周。

乾象著而常文清,坤灵滋而众宝用。

溢金膏於紫洞,雨露均华;

栖玉烛於元都,风雷顺轨。

丹翠菌,藻绘轩庭;

凤彩龙姿,激扬池。

殊徵,不召而自至;

茂祉昭彰,无幽而不洽。

虽复帝臣南面,降衢室而无为;

岱畎东临,陟名山而有事。

灵命不可以辞也,大典不可以推也。

由是六戎宵警,横紫殿而金;

五校晨驱,蹴元?而喷玉。

星罗海运,岳镇川氵亭。

登碧单而会神祗,御元坛而礼天地。

金箱玉册,益睿算於无疆;

玳检银绳,著灵机於不竭。

功既成矣,道既贞矣。

历先王之旧国,怀列圣之遗尘。

翔赤骥而下?亭,吟翠虬而望邹鲁。

泗滨休驾,杳疑汾水之阳;

尼岫凝銮,暂似峒山之典。

乃下诏曰:「可追赠太师。

」托盐梅於异代,鼎路生光;

寄舟楫於同时,泉涂改照。

咸亨元年,又下诏曰:「宣尼有纵自天,体膺上哲,合两仪之简易,为亿载之师表。

顾唯寝庙,义在钦崇。

如闻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有破坏,并向来未造,生徒无肄业之所,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零,深非敬本。

宜令诸州县官司,速加营葺。

」成都县学庙堂者,大唐龙朔三年乡人之所建也。

尔其州分化鸟,境属蹲鸱。

萦锦室於中区,托铜梁於古地。

玉轮斜界,神龙蟠沮泽之?;

石镜遥临,宝马蹀禺山之影。

天帝会昌之国,上照乾维;

英灵秀出之乡,傍清地络。

庠序由其纠合,缨弁所以会同。

文翁之景化不渝,智士之风猷自远。

於是双川旧老,攀帝奖而翘心;

三蜀名儒,想成均而变色。

探周规於旧宅,询汉制於新都。

开基於四会之躔,授矩於三农之隙。

土阶无级,就击壤於新欢;

茅茨不翦,易层巢於故事。

庄坛文杏,即架椽栾;

夹谷幽兰,爰疏户牖。

仪形莞尔,似闻沂水之歌;

列侍り如,若奉农山之对。

缁帷晓辟,横绀带於西河;

绛帐宵悬,聚青衿於北海。

虽秋礼冬诗之化,已洽於齐人;

而宣风观俗之规,实归於上宰。

银青光禄大夫谯国公讳崇义,大武皇帝之支孙,河间大王之长子。

高秋九月,振玉[B206]於唐邱;

宝算千龄,跃璇蚪於太渚。

我国家灵命,东朝抗裘冕之尊;

宗子维城,南面袭轩裳之重。

析元元之允绪,拥朱虚之禄位,拜玉节於秦京,辉金章於蜀郡。

元机应物,潜消水怪之灾;

丹笔申冤,俯绝山精之讼。

魏文侯之拥,道在而谦尊;

董相国之垂帷,风行而俗易。

司马宇文公讳纯,河南洛阳人也。

皇根帝绪,列五鼎於三朝;

青琐丹梯,跨千寻於十纪。

仲举澄清之辔,未极夷涂;

士元卿相之材,先登上佐。

冰壶精鉴,遥清玉垒之郊;

霜镜悬明,下映金城之域。

县令柳公讳明,宇太易,河东人也。

梁岳之英,长河之灵。

沐?汉之精粹,荷天衢之元亨;

旌旗赫奕於中古。

组陆离於下叶。

凤岩抽律,擢层秀於龙门;

骊穴腾姿,吐荣光於贝阙。

自朱丝就列,光膺令宰之荣;

墨绶驰芬,高践郎官之右。

仙凫旦举,影入铜章;

乳翟朝飞,声含玉轸。

临邛客位,自高文雅之庭;

彭泽宾门,犹主壶觞之境。

旷怀足以御物,长策足以服人。

重泉之惠训大行,单父之讴谣遂远。

犹为夏弦春诵,俗化之枢机。

西序东胶,政刑之根本。

上朝宪,下奉藩维。

爰搜复庙之仪,载阐重阎之制。

三门四表,焕矣惟新;

上哲师宗,肃焉如在。

将使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锐气英声,一变ク渝之俗。

於是侍郎幽思,ゼ凤藻於环林;

丞相高材,排龙姿於璧沼。

遗荣处士,开帘诠孝悌之机;

颂德贤臣,持节听中和之乐。

其为政也可久,其为志也可大。

方当变化台极,仪刑万宇,岂徒偃仰听事,风教一同而已哉?

勃幼乏逸才,少有奇志。

虚舟独泛,乘学海之波澜;

直辔高驱,践词场之阃阈。

观质文之否泰众矣,考圣贤之去就多矣。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嗟乎!

今古代绝,江湖路远。

恨不亲承妙旨,摄齐於游夏之间;

躬奉德音,攘袂於天人之际。

抚声名而永悼,瞻栋宇而长怀。

呜呼哀哉!

敢为铭曰:五帝既没,三王不归。

天地震动,阴阳乱飞。

山崩海竭,月缺星围。

礼乐无主,宗遂微。

(其一)大哉神圣,与时回薄。

应运而生,继天而作。

龙跃浩荡,鹏飞寥廓。

奄有人宗,遂荒天爵。

(其二)尼山降彩,泗滨腾气。

志匡六合,神经万类。

夹谷登庸,中都历试。

睿情贯一,元猷绝四。

(其三)栖遑教迹,寂寞河图。

违齐出宋,历楚辞吴。

风衰俗坏,礼去朝芜。

麟书已卷,凤德终孤。

(其四)杳杳灵命,茫茫天秩。

吾道难行,斯文易失。

式宣六艺,裁成四术。

虚往实归,外堂内室。

(其五)邈矣能仁,悠哉化主。

力制群辟,权倾终古。

陆离彩粲,蝉联茅土。

涉海轻河,登山小鲁。

(其六)皇家载造,神风四极。

检玉题祥,绳金署德。

聿怀圣迹,同享天则。

乃眷台庭,爰升衮职。

(其七)玉津同派,金堤茂版。

智士高风,文翁泽远。

淳壤沃,声和俗愿。

载启仁祠,遂光儒苑。

(其八)沈沈壶奥,肃肃扃除。

灵仪若在,列配如初。

槐新市密,杏古坛疏。

楹疑置奠,壁似藏书。

(其九)泛泛寰中,悠悠天下。

徇名则众,知音盖寡。

Й石参琼,迷风乱雅。

仲尼既没,夫何为者。

(其十)

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

地积大块作方载,岂有坏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动摇海水泄。

便恐昆仑八柱折,赤子啾啾忧地裂。

唐尧天子居上头,贤相柱天如不周。

保国如瓯,驭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忧。

述夫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

华盖西临,藏五?

於太甲。

虽复星辰荡越,三元之轨躅可寻;

雷雨沸腾,六气之经纶有序。

然则抚铜浑而观变化,则万象之动不足多也;

握瑶镜而临事业,则万机之凑不足大也。

故知功有所服,龟龙不能谢鳞介之尊;

器有所归,江汉不能窃朝宗之柄。

是以朱阳登而九有照,紫泉清而万物睹。

粤若皇灵草昧,风骊受河洛之图;

帝象权舆,?

凤锡乾坤之瑞。

高辛尧舜氏没,大夏殷周氏作,达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衣冠度律。

随鼎器而重光;

玉帛讴歌,反宗而大备。

洎乎三川失御,九服蒙尘。

俎豆丧而王泽竭,钟鼓衰而颂声寝。

召陵高会,诸侯轻汉水之威;

践土同盟,天子窘河阳之召。

三微制度,乘战道而横流;

千载英华,与王风而扫地。

大业不可以终丧,彝伦不可以遂绝。

由是山河联兆,素王开受命之符;

天地氤氲,元圣举乘时之策。

兴九围之废典,振六合之颓纲。

有道存焉,斯文备矣。

夫子姓孔氏,讳邱,字仲尼,鲁国邹人也。

帝天乙之灵苗,宋微子之洪绪。

自元禽翦夏,俘宝玉於南巢;

白马朝周,载旌旗於北面。

五迁神器,琮璜高列帝之荣;

三命雄图,钟鼎冠承家之礼。

商邱诞睿,下属於防山;

泗水载灵,遥驰於汶上。

礼乐由其委输,人仪所以来苏,排祸乱而构乾元,扫荒屯而树真宰,圣人之大业也。

若乃承百王之丕运,总千圣之殊姿。

人灵昭有作之期,岳渎降非常之表。

珠衡玉斗,徵象纬於天经;

虎踞龙蹲,集风?

於地纪。

亦犹三阶瞰月,恒星知太紫之宫;

八柱冲霄,群岭辨中黄之宅,圣人之至象也。

若乃顺时而动,用晦而明。

纡圣哲於常师,混波流於下问。

太阳亭午,收爝火於丹衡;

沧浪浮天,控涓涔於翠渚。

西周捧袂,仙公留紫气之书;

东海抠衣,郯子叙青?

之秩。

接舆非圣,询去就於狂歌;

童子何知?

屈炎凉於诡问,圣人之降迹也。

若乃参神揆训,录道和倪。

辱太白於中都,绊乘黄於下邑。

湛无为之迹而众务同并,驰不言之化而群方取则。

虽复霓旌羽旆,齐人张夹谷之威;

八佾三雍,桓氏逼公宫之制。

洎乎历阶而进,宣武备而斩徘优;

推义而行,肃刑书而诛正卯。

用能使四方知罪,争归旧好之田;

三家变色,愿执陪臣之礼,圣人之成务也。

若乃乘机动用,历聘栖遑;

神经幽显,志大宇宙。

东西南北,推心於暴乱之朝;

恭俭温良,授手於危亡之国。

道之将行也命,道之将废也命。

归齐去鲁,发浩叹於衰周;

厄宋围陈,奏悲歌於下蔡,圣人之救时也。

若乃筐篚六艺,笙簧五典。

折旋洙泗之间,探赜唐虞之际。

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

七十门人,奉洪规而入室。

从周定礼,宪章知损益之源;

反鲁裁诗,雅颂得弦歌之旨。

备物而存道,下学而上达。

援神叙教,降赤制於南宫;

运斗陈经,动元符於北洛,圣人之立教也。

若乃观象设教,法三百八十四爻四十有九;

穷神知化,应万一千二百五十策五十有五。

成变化而行鬼神,观阴阳而倚天地。

以鼓天下之动,以定天下之疑。

索众妙於重元,纂群微於太素,圣人之赞易也。

若乃灵襟不测,睿视无涯。

石昭集隼之庭,土缶验贲羊之井。

稽山南望,识皓骨於封禺;

蠡泽东浮,考丹萍於梦渚。

麟图鉴远,金编题佐汉之符;

凤德钩深,玉策筮亡秦之兆,圣人之观化也。

时义远矣,能事毕矣。

然後拂衣方外,脱屣人间,奠楹兴夕梦之灾,负杖起晨歌之迹。

挠虹梁於大厦,物莫能宗;

摧日观於鲁邱。

吾将安仰?

明均两曜,不能迁代谢之期;

序合四时,不能革盈虚之数。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为而不有,用九五而长驱;

成而勿居,抚?

霓而高视,圣人之应化也。

自四教远而微言绝,十哲丧而大义乖。

九师争大易之门,五传列春秋之辐;

六体分於楚晋,四始派於齐韩。

淹中之妙键不追,稷下之高风代起。

百家腾跃,攀户牖而同归;

万匹驱驰,仰陶钧而其贯。

犹使丝簧金石,长悬阙里之堂;

荆棘蓬蒿,不入昌平之墓,圣人之遗风也。

导扬十圣,光被六虚,乘素履而保安贞,垂黄裳而获元吉。

故能贵而无位,履端於太极之初;

高而无名,布政於皇王之首。

千秋所不能易,百代所不能移,万乘资以兴衰,四海由其轻重。

虽复质文交映,瞻礻龠祀而长存;

金火递迁,奉琴书而罔绝。

盖《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云:「圣人以神道设教,而万物服焉。

」岂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国家袭宇宙之淳精,据明灵之宝位。

高祖武皇帝以黄旗问罪,杖金策以劳华夷;

太宗文皇帝以朱翟承天,穆玉衡而正区宇。

皇上宣祖宗之累洽,奉文武之重光,稽历数而坐明堂,陈礼容而谒太庙。

八神齐飨,停旒太史之宫;

六辩同和,驻跸华胥之野。

文物隐地,声名动天,乐繁九俗,礼盛三古。

冠带混并之所,书轨八?

闾阎兼匝之乡,烟火四极。

竭河追日,夸父力尽於楹间;

越海陵山,竖亥涂穷於庑下。

薰腴广被,景贶潜周。

乾象著而常文清,坤灵滋而众宝用。

溢金膏於紫洞,雨露均华;

栖玉烛於元都,风雷顺轨。

丹?

翠菌,藻绘轩庭;

凤彩龙姿,激扬池?

殊徵?

,不召而自至;

茂祉昭彰,无幽而不洽。

虽复帝臣南面,降衢室而无为;

岱畎东临,陟名山而有事。

灵命不可以辞也,大典不可以推也。

由是六戎宵警,横紫殿而?

金;

五校晨驱,蹴元?

而喷玉。

星罗海运,岳镇川氵亭。

登碧?

单而会神祗,御元坛而礼天地。

金箱玉册,益睿算於无疆;

玳检银绳,著灵机於不竭。

功既成矣,道既贞矣。

历先王之旧国,怀列圣之遗尘。

翔赤骥而下?

亭,吟翠虬而望邹鲁。

泗滨休驾,杳疑汾水之阳;

尼岫凝銮,暂似峒山之典。

乃下诏曰:「可追赠太师。

」托盐梅於异代,鼎路生光;

寄舟楫於同时,泉涂改照。

咸亨元年,又下诏曰:「宣尼有纵自天,体膺上哲,合两仪之简易,为亿载之师表。

顾唯寝庙,义在钦崇。

如闻诸州县孔子庙堂及学馆有破坏,并向来未造,生徒无肄业之所,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零,深非敬本。

宜令诸州县官司,速加营葺。

」成都县学庙堂者,大唐龙朔三年乡人之所建也。

尔其州分化鸟,境属蹲鸱。

萦锦室於中区,托铜梁於古地。

玉轮斜界,神龙蟠沮泽之?

石镜遥临,宝马蹀禺山之影。

天帝会昌之国,上照乾维;

英灵秀出之乡,傍清地络。

庠序由其纠合,缨弁所以会同。

文翁之景化不渝,智士之风猷自远。

於是双川旧老,攀帝奖而翘心;

三蜀名儒,想成均而变色。

探周规於旧宅,询汉制於新都。

开基於四会之躔,授矩於三农之隙。

土阶无级,就击壤於新欢;

茅茨不翦,易层巢於故事。

庄坛文杏,即架椽栾;

夹谷幽兰,爰疏户牖。

仪形莞尔,似闻沂水之歌;

列侍り如,若奉农山之对。

缁帷晓辟,横绀带於西河;

绛帐宵悬,聚青衿於北海。

虽秋礼冬诗之化,已洽於齐人;

而宣风观俗之规,实归於上宰。

银青光禄大夫谯国公讳崇义,大武皇帝之支孙,河间大王之长子。

高秋九月,振玉於唐邱;

宝算千龄,跃璇蚪於太渚。

我国家灵命,东朝抗裘冕之尊;

宗子维城,南面袭轩裳之重。

析元元之允绪,拥朱虚之禄位,拜玉节於秦京,辉金章於蜀郡。

元机应物,潜消水怪之灾;

丹笔申冤,俯绝山精之讼。

魏文侯之拥?

,道在而谦尊;

董相国之垂帷,风行而俗易。

司马宇文公讳纯,河南洛阳人也。

皇根帝绪,列五鼎於三朝;

青琐丹梯,跨千寻於十纪。

仲举澄清之辔,未极夷涂;

士元卿相之材,先登上佐。

冰壶精鉴,遥清玉垒之郊;

霜镜悬明,下映金城之域。

县令柳公讳明,宇太易,河东人也。

梁岳之英,长河之灵。

沐?

汉之精粹,荷天衢之元亨;

旌旗赫奕於中古。

组陆离於下叶。

凤岩抽律,擢层秀於龙门;

骊穴腾姿,吐荣光於贝阙。

自朱丝就列,光膺令宰之荣;

墨绶驰芬,高践郎官之右。

仙凫旦举,影入铜章;

乳翟朝飞,声含玉轸。

临邛客位,自高文雅之庭;

彭泽宾门,犹主壶觞之境。

旷怀足以御物,长策足以服人。

重泉之惠训大行,单父之讴谣遂远。

犹为夏弦春诵,俗化之枢机。

西序东胶,政刑之根本。

上朝宪,下奉藩维。

爰搜复庙之仪,载阐重?

阎之制。

三门四表,焕矣惟新;

上哲师宗,肃焉如在。

将使圆冠方领,再行邹鲁之风;

锐气英声,一变ク渝之俗。

於是侍郎幽思,ゼ凤藻於环林;

丞相高材,排龙姿於璧沼。

遗荣处士,开帘诠孝悌之机;

颂德贤臣,持节听中和之乐。

其为政也可久,其为志也可大。

方当变化台极,仪刑万宇,岂徒偃仰听事,风教一同而已哉?

勃幼乏逸才,少有奇志。

虚舟独泛,乘学海之波澜;

直辔高驱,践词场之阃阈。

观质文之否泰众矣,考圣贤之去就多矣。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

嗟乎!

今古代绝,江湖路远。

恨不亲承妙旨,摄齐於游夏之间;

躬奉德音,攘袂於天人之际。

抚声名而永悼,瞻栋宇而长怀。

呜呼哀哉!

敢为铭曰:五帝既没,三王不归。

天地震动,阴阳乱飞。

山崩海竭,月缺星围。

礼乐无主,宗遂微。

(其一)大哉神圣,与时回薄。

应运而生,继天而作。

龙跃浩荡,鹏飞寥廓。

奄有人宗,遂荒天爵。

(其二)尼山降彩,泗滨腾气。

志匡六合,神经万类。

夹谷登庸,中都历试。

睿情贯一,元猷绝四。

(其三)栖遑教迹,寂寞河图。

违齐出宋,历楚辞吴。

风衰俗坏,礼去朝芜。

麟书已卷,凤德终孤。

(其四)杳杳灵命,茫茫天秩。

吾道难行,斯文易失。

式宣六艺,裁成四术。

虚往实归,外堂内室。

(其五)邈矣能仁,悠哉化主。

力制群辟,权倾终古。

陆离彩粲,蝉联茅土。

涉海轻河,登山小鲁。

(其六)皇家载造,神风四极。

检玉题祥,绳金署德。

聿怀圣迹,同享天则。

乃眷台庭,爰升衮职。

(其七)玉津同派,金堤茂版。

智士高风,文翁泽远。

淳壤沃,声和俗愿。

载启仁祠,遂光儒苑。

(其八)沈沈壶奥,肃肃扃除。

灵仪若在,列配如初。

槐新市密,杏古坛疏。

楹疑置奠,壁似藏书。

(其九)泛泛寰中,悠悠天下。

徇名则众,知音盖寡。

石参琼,迷风乱雅。

仲尼既没,夫何为者。

(其十)

细雨清晨,透户风寒,汗出如浆。

觉破房倾侧,俨然地震,板床波动,竟变弹簧。

医嘱安眠,药唯镇静,睡醒西山已夕阳。

无疑问,是糊涂一榻,粪土之墙。

病魔如此猖狂,算五十余年第一场。

想英雄豪杰,焉能怕死,浑身难受,满口"无妨"。

扶得东来,西边又倒,消息未传帖半张。

详细看,似净罗置酒,"敬候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