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

    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

    ”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放鹤亭记》。

  •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

    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

    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

    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

    相君至止,哕哕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

    田畴多芜,何以辟之。

    贤人在野,我将进之;

    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

    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

    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

    车马器玩,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

    直士抗言,我将黜之。

    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

    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

    曰,学圣人而已矣。

    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

    其相似也适然。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

    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

    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

    正之盖亦常云尔。

    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贤人者而谁哉?

    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

    辅而进之,其可也。

    噫!

    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

    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

    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

    噫!

    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

    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

    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

    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

    嗟乎!

    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

    夫人李氏。

    子男瓌,不仕;

    璋,真州司户参军;

    琦,太庙斋郎;

    琳,进士。

    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

    呜呼许君!

    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

    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

    宜咏诗,诗韵清绝;

    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宜投壶,矢声铮铮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

    井干、丽谯,华则华矣;

    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

    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

    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

    丁酉又入西掖;

    戊戌岁除日岁除日,新旧岁之交,即除夕。

    ,有齐安之命;

    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