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古文观止200 个结果。
  •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

    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

    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

    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若是者何哉?

    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

    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

    抑将安而不救欤?

    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

    ”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

    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

    ”愈窃谓之不知言者。

    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

    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

    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

    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

    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

    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

    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愈再拜。

  •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鱼卷)鲤,仰啮陵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

    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

    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

    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

    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

    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

    妻之族,无冻馁者;

    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彰君之赐乎?

    」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

    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

    况于施贤乎!

    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

    况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

    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

    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

    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

    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

    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

    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

    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

    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

    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

    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

    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

    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

    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

    四海岂尽无虞?

    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

    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

    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

    风俗岂尽敦厚?

    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

    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

    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

    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

    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

    书再上,而志不得通。

    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

    阁下其亦察之。

    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

    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

    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

    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

    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

    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

    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

    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

    亦惟少垂察焉。

    渎冒威尊,惶恐无已。

    愈再拜。

  •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

    贤季子也。

    何贤乎季子?

    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

    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

    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

    ”皆曰诺。

    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馀祭也立。

    馀祭也死,夷昧也立。

    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长庶也,即之。

    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

    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

    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

    僚恶得为君?

    ”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

    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

    ”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

    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

    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

    札者何?

    吴季子之名也。

    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

    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

    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

    愚而不明,未达其咎。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

    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何以致此?

    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

    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

    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

    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

    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土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

    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其平乎己?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

    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

    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

    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

    ”华元曰:“惫矣!

    ”曰:“何如?

    ”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马子反曰:“嘻!

    甚矣,惫!

    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

    是何子之情也?

    ”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

    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

    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

    庄王曰:“何如?

    ”司马子反曰:“惫矣!

    ”曰:“何如?

    ”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庄王曰:“嘻!

    甚矣,惫!

    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司马子反曰:“不可。

    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

    ”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

    是以告之也。

    ”庄王曰:“诺,舍而止。

    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

    ”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

    ”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

    吾亦从子而归尔。

    ”引师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此皆大 夫也。

    其称“人”何?

    贬。

    曷为贬?

    平者在下也。

  •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