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筱。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 越绝孤城千万峰,空斋不语坐高舂。

    印文生绿经旬合,砚匣留尘尽日封。

    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

    丈人本自忘机事,为想年来憔悴容。

  •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为何?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越。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吾哀之。

    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于是作《哀溺》。

  •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

    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

    黩刑甚矣。

    旌其可诛,兹谓僭;

    坏礼甚矣。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何者?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

    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

    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

    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是惑于礼也甚矣。

    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

    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

    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

    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

    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

    仇之则死。

    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

    ”又安得亲亲相仇也?

    《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

    不爱死,义也。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

    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

    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

    谨议。

  •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南楚春候早,余寒已滋荣。

    土膏释原野,白蛰竞所营。

    缀景未及郊,穑人先偶耕。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

    农事诚素务,羁囚阻平生。

    故池想芜没,遗亩当榛荆。

    慕隐既有系,图功遂无成。

    聊从田父言,款曲陈此情。

    眷然抚耒耜,回首烟云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