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 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

    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

    芳襟染泪迹,婵媛空复情。

    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

    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