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

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

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

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

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

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注释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诗人简介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儒将茅元仪祖父。嘉靖十七年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8篇诗文

诗文推荐

玉往来神气住,翁稳跨青骝。

风谭氏与刘丘。

心归正觉,个本环洲。

火相生铅汞结,人已达清幽。

侗不日上云头。

风牢把捉,下好吞钩。

物外先生姓景。

酒色气财常警。

稍稍觉偏颇,不待他人自儆。

自儆。

自儆。

得步长生内境。

运平后亲之俗。

时乱先疎之雄。

踰桂林而驱象。

济弱水而承鸿。

既浮干吕之气。

还吹入律之风。

钱则都内贯朽。

仓则常平粟红。

火中乃寒乃暑。

年和一风一雨。

听钟磬念封疆。

闻笙竽思蓄聚。

瑶琨筱簜既从。

怪石铅松即序。

长乐善马成廐。

水衡黄金为府。

高尚先生,先生姓李。

怜予乡远三千里。

教言滋味胜琼浆,寻思不让元王醴。

见赠予鞋,鞋非鞋履。

藏机隐密传玄理。

从今无分踏红尘,有缘

同流相聚,递相觉察。

须当外搜内恻。

斗做修行,有若争头竞角。

见贤思齐休妒,把神珠、时时擦抹。

如开悟,便宜乎先觉,觉乎后觉。

更且听予重劝,论修行全在,无为绝学。

莫使尘缘间隔,本来素朴。

净清能分真假,自然明、道非遥邈。

功夫到达幽微,神仙掌握。

自作先生传,谁为故吏碑。

天振斯文,紫阳木铎。

博详反约,是继绝学。

日月昭炳,揭之以行。

閒居野服,身屈道亨。

靡靡岁云晏,此已非吾时。

浮居执荡志,逝将与世辞。

破屋交悲风,得处正在兹。

握粟者谁子,无烦决所疑。

道丧士失己,节义久吾欺。

于心苟不愧,穷达一任之。

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

旷然青霞抱,永矣白云适。

上灵始祖,云景元尊。

严祀夙展,六乐朱轩。

明玉之洁,岂帛之温。

畅乃继序,承德不愆。

明明天子,宅此四国。

寤寐幽人,旌旄币帛。

超然悟道,怡然舍俗。

宁肯泥拖水漉。

决烈回头*了,恩山爱狱。

堪为风邻月伴,与云朋霞友相逐。

无系栏,在人间,先占半仙之福。

那更真修真炼,得逍遥自在,澄心遣欲。

渐觉溪田芝草,异香馥郁。

虎龙绕蟠何处,在丹炉、变成金玉。

神光灿,赴前程,蓬莱宝陆。

瞻师之明,寒空片月。

知师之心,红炉点雪。

闻师之德,冰清玉洁。

见师之迹,霜炎冰热。

师之一言,斩钉截铁。

师之一行,杀人见血。

风月情怀,松筠志节。

道法陆沉,玄徒瓦裂。

师领郡檄,雷轰电掣。

冠冕洞宫,兴大施设。

轮舆楩楠,陶埏坯甈。

丽以粉奂,饰以藻楶。

不逾年间,沧江贯折。

度五神足,霞裙森列。

方有伦绪,闬闾洽悦。

胡为云鹤,奄归帝阙。

溪山失翠,猿鸟悽切。

散词玉祠,柏子一爇。

追慕替绚,使我哽咽。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

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

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学道完全性命,养身乞觅残馀。

真功清净证无初。

真行救人疾苦。

此外并无作做,心同惊食鹑居。

逍遥自在恰如愚。

应过三清仙举。

仰观复俯察,上下融真机。

元气无奇耦,鱼跃茑自飞。

神圣奠中域,静动心勿违。

天地敛诸躬,照以日月辉。

逊志纳众有,先虑周万微,胞与岂不夥,游泳皇极归。

妻妾儿孙一假。

金玉珍珠二假。

三假是荣华,幻化色身四假。

知假。

知假。

说破浮名五假。

惆怅烟霞伴侣。

坚意辞予归去。

不念我伶仃,守一清清环堵。

环堵。

环堵。

终日无情无绪。

凝碧有诗才逭死,青岩不语何裨。

先生著论胡尘底,未觉丘明见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