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古文观止200 个结果。
  •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

    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

    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

    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

    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

    舅犯曰:“孺子其辞焉。

    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

    父死之谓何?

    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

    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

    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

    父死之谓何?

    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

    ”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

    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

    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

    哭而起,则爱父也。

    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疾,生乎忧者也。

    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

    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

    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

    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

    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

    喜怒哀乐,动人必深。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

    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

    风俗饮食异宜。

    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

    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

    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

    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

    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

    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虽有圣智,不能与谋。

    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

    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

    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

    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

    可不戒哉?

  •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

    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

    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

    ”彼执斧者奔而右;

    顾而指曰:“锯!

    ”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彼其劳心者欤!

    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

    其上为下士;

    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

    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

    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

    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

    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

    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

    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

    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

    」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

    」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

    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

    大哉相乎!

    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其不知体要者反此;

    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

    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

    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

    亦在任之而已!

    」余曰:「不然!

    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

    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

    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

    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

    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

    可乎哉?

    可乎哉?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

    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

    ”周公入贺。

    王曰:“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戏。

    ”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

    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

    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

    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

    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

    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

    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

    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

    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

    妻之族,无冻馁者;

    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

    彰君之赐乎?

    」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晏子为近之。

    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

    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

    况于施贤乎!

    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

    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

    况于他人乎!

    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

    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

    伤哉!

    ”薄暮,复有人来,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询其状,则其子又死矣。

    明日,复有人来,云:“见坡下积尸三焉。

    ”则其仆又死矣。

    呜呼伤哉!

    念其暴骨无主,将二童子持畚、锸往瘗之,二童子有难色然。

    予曰:“嘻!

    吾与尔犹彼也!

    ”二童闵然涕下,请往。

    就其傍山麓为三坎,埋之。

    又以只鸡、饭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呜呼伤哉!

    繄何人?

    繄何人?

    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

    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

    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

    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

    尔亦何辜乎?

    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

    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

    呜呼伤哉!

    尔诚恋兹五斗而来,则宜欣然就道,胡为乎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任其忧者?

    夫冲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疬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

    吾固知尔之必死,然不谓若是其速,又不谓尔子尔仆亦遽然奄忽也!

    皆尔自取,谓之何哉!

    吾念尔三骨之无依而来瘗尔,乃使吾有无穷之怆也。

    呜呼伤哉!

    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露尔。

    尔既已无知,然吾何能违心乎?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今悲伤若此,是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吾不宜复为尔悲矣。

    吾为尔歌,尔听之。

    歌曰: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

    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

    魂兮魂兮,无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与尔皆乡土之离兮,蛮之人言语不相知兮。

    性命不可期,吾苟死于兹兮,率尔子仆,来从予兮。

    吾与尔遨以嬉兮,骖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乡而嘘唏兮。

    吾苟获生归兮,尔子尔仆,尚尔随兮,无以无侣为悲兮!

    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离兮,相与呼啸而徘徊兮。

    餐风饮露,无尔饥兮。

    朝友麋鹿,暮猿与栖兮。

    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

  •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

    ”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说。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

    士贵乎?

    ”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

    ”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

    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虡。

    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

    辩士并进,莫不来语;

    东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

    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 斶对曰:“不然。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何则?

    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

    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

    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

    是故《易传》不云乎。

    ’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

    据慢骄奢,则凶中之。

    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

    ’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

    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

    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

    无端者,事之本也。

    ’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

    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

    虽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于?

    ’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

    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

    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

    ”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则再拜而辞去也。

    斶知足矣,归反朴,则终身不辱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

    ”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

    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