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sì lĭ shān yīn huā dé míng,fán yīng bù jiàn căo zòng héng。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zāi péi jiăn fá xū qín lì,huā yì diāo líng căo yì shēng。

译文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注释

(1)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2)繁英:繁花。

(3)草纵横:野草丛生。

(4)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5)勤力:勤奋努力。

(6)凋零:凋落衰败。

赏析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17篇诗文

诗文推荐

涧含苍壁隐青萝。

天寒络纬悲向壁,秋高风露声入怀。

西川狗,百姓眼。

马包儿,御厨饭。

头戴华阳帽,手拄大夏筇。

清晨陪道侣,来上缥缈峰。

带露嗅药蔓,和云寻鹿踪。

时惊q0p0鼠,飞上千丈松。

翠壁内有室,叩之虚eGcP.古穴下彻海,视之寒鸿濛。

遇歇有佳思,缘危无倦容。

须臾到绝顶,似鸟穿樊笼。

恐足蹈海日,疑身凌天风。

众岫点巨浸,四方接圆穹。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片白作越分,孤岚为吴宫。

一阵叆叇气,隐隐生湖东。

激雷与波起,狂电将日红。

礊礊雨点大,金髇轰下空。

暴光隔云闪,仿佛亘天龙。

连拳百丈尾,下拔湖之洪。

捽为一雪山,欲与昭回通。

移时却cs下,细碎衡与嵩。

神物谅不测,绝景尤难穷。

杖策下返照,渐闻仙观钟。

烟波濆肌骨,云壑阗心胸。

竟死爱未足,当生且欢逢。

不然把天爵,自拜太湖公。

篆书朴,隶书俗,草圣贵在无羁束。

江南有僧名z6光,紫毫一管能颠狂。

人家好壁试挥拂,瞬目已流三五行。

摘如钩,挑如拨,斜如掌,回如斡。

又如夏禹锁淮神,波底出来手正拔。

又如朱亥锤晋鄙,袖中抬起腕欲脱。

有时软萦盈,一穗秋云曳空阔。

有时瘦巉岩,百尺枯松露槎枿。

忽然飞动更惊人,一声霹雳龙蛇活。

稽山贺老昔所传,又闻能者惟张颠。

上人致功应不下,其奈飘飘沧海边。

可中一入天子国,络素裁缣洒毫墨。

不系知之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值。

君家文律冠西京,旋筑诗坛按酒兵。

袖手莫轻真将种,致师须得老门生。

明朝郑伯降谁受,昨夜条侯壁已惊。

従此醉翁天下乐,还应一举百觞倾。

(文忠公赠苏、梅诗云:我亦愿助勇,鼓旗噪其旁。

快哉天下乐,一酹宜百觞。

呵壁深悲问不应,鬘天一望碧无情。

鬓丝眉萼各飘零。

心篆已灰犹有字,清欢化泪渐成冰。

难将沈醉换长醒。

百学兮异文。

锦派兮绮分。

珍君之言兮皦无际。

悦子之道兮逈不羣。

澹深韵于白水。

俨高意于浮云。

轨贤豪于后学。

轶望识于前文。

兹道兮可传。

可传兮皓然。

挟兹心兮赴绝国。

怀此书兮坐空山。

空山隐辚兮穷翠崿。

水散漫兮涵素壑。

海外阴兮气昙昙。

江上月兮光灼灼。

东南出兮是一山。

西北来兮乃双鹤。

池中莲兮十色红。

窗前树兮万叶落。

四壁深兮乃深{氵寥}。

左右虚兮如寂寞。

寂寞兮山室。

德经兮道{失/衣}。

荡魂兮刷气。

掩忧兮静疾。

信若人兮先觉。

聊与子兮如一。

路透清波,山横翠壁。

楼阁门开,从这里入。

西康州隔暮云边,风去不来今几年。

神倦此山良有以,客行何恨独潸然。

瑞图那复来阿阁,王泽何当复下泉。

定慧光中祈印证,等慈爱心与佛齐肩。

出山而见,入户而知。

鸡棲凤巢,邻壁之辉,何必区区点缀伊。

精不摇,神不骄,鬓任髡,颜任凋。

人扰扰而胶胶,尔寂寂而寥寥。

知壶子其谁何,异渔父之堪描。

往壁观以默照,免室迩而人遥。

赵州吃茶,我也怕他。

若非债主,便是冤家。

倚墙靠壁成群队,不知谁解辨龙蛇。

黄蘗树头蜜果,破席袋裹珠珍,愈藏愈显,日久日新。

争似飏从闲壁角,听教人道不逢春。

此别情何限。

最关情、一林醒石,重湖宾雁。

几度南楼携手上,十二阑干凭暖。

肯容我、樽前疏散。

底事匆匆催人去,黯西风、别恨千千万。

截不断,整仍乱。

三年瞥忽如飞电。

记从前、心情双亮,意词交划。

千古黎苏登临意,人道于今重见。

又分付、水流冰泮。

满腹余疑今谁问,上牛头、净拭乾坤眼。

聊尔耳,恐不免。

航海而来,而壁而坐。

未明直指单传,先被梁王勘破。

当门齿露风,只履归何早。

熊耳峰前,累累荒草,至今惹得行人笑。

昔大令书壁,作方丈大字,观者至数百人。

盖能书家尝以收敛观楷则,而以纵放观精神。

予观此书,大不失伦。

盖自智而慧者笔下有天真之悟,而惟清与净者胸中无一点之尘也。

武之在卯,尧王八季。

我弃其寝,我去其扆。

深深然,高高然。

人不吾知,又不吾谓。

由今之后,二百馀祀。

焰焰其光,和和其始。

东方有兔,小首元尾。

经过吾道,来至吾里。

饮吾泉以醉,登吾榻而寐。

刻乎其壁,奥乎其义。

人谁以辨,其东平子。

仰山上元令节,笙歌且靠一壁。

雪晴山色挼蓝,冻解溪流濑石。

满眼看不尽,满耳听不彻。

诸人若向这里知归,不须更授然灯记别。

电阙驱神骏,铁棰起痴蛟。

木鸣山裂盛夏,白昼野_号。

急上瑶庭深处,为问龙君何怒,抉破古天河。

日华开绚采,雨意属诗豪。

与君来,蜚玉佩,斩觚瓢。

纤流沉羽,借我万斛沸银涛。

醉拍满缸香雪,写竭一池浓墨,逸气正飘摇。

何事谪仙子,归去续松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