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古文观止200 个结果。
  •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

    ”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

    ”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

    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

    ”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

    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

    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

    ”重为之礼而归之。

  •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

    圣明天纵,学问日新。

    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

    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

    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

    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

    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

    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

    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

    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

    魏相条、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

    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

    如贽之论,开卷了然。

    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

    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

    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

    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

    民亦无恙邪?

    王亦无恙邪?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 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子无恙乎?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

    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 秦围赵之邯郸。

    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闵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以齐故;

    今齐闵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求为帝。

    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

    ”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

    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去。

    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

    胜也何敢言事!

    ”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梁客辛垣衍安在?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平原君曰:“胜请为召而见之于先生。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曰:“东国有鲁连先生,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辛垣衍曰:“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也。

    ”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

    ”辛垣衍许诺。

    鲁连见辛垣衍而无言。

    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中而不去也?

    ”鲁连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

    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

    ”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

    ”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

    若乃梁,则吾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

    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

    ”鲁仲连曰:“昔齐威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

    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

    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

    ’威王勃然怒曰:‘叱嗟!

    而母,婢也!

    ’卒为天下笑。

    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

    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

    畏之也。

    ”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

    ”辛垣衍曰:“然。

    ”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鲁仲连曰:“固也!

    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侯;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

    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

    ’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

    彼吾君者,天子也。

    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键,摄衽抱几,视膳于堂下;

    天子已食,而听退朝也。

    ’鲁人投其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

    将之薛,假涂于邹。

    当是时,邹君死,闵王欲入吊。

    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

    ’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

    ’故不敢入于邹。

    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之臣,不果纳。

    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

    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

    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

    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

    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

    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

    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

    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

    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

    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

    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

    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

    退而喜也,以告于人。

    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

    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

    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

    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

    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

    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

    不敏之诛,无所逃避。

    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

    《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

    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

    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

    何兴之暴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麟之为灵,昭昭也。

    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麟为圣人出也。

    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 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

    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

    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

    躬窃闵然不敏。

    ”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唯唯。

    ”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

    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

    若是者,交疏也。

    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

    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今臣,羇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

    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闇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

    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

    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

    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

    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

    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

    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

    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举其一,不计其十;

    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

    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

    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

    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

    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

    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苏秦曰:“嗟乎!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