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说明]此诗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诗题”旧居”指柴桑旧居。陶渊明始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于上京。在上京居六年,又迁居南村。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所以此诗说“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见物是人非,大有沧桑之悲。在感慨万千之中,尤觉岁月易逝。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1)。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2)。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3)。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4),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5)。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6)。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7)。拨置且莫念,一筋聊可挥(8)。[注释](1)畴昔:往昔,从前。畴:语助词,无义。时间约为义熙元年(405),诗人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2)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恻怆(cè chuàng 测创):凄伤悲痛。(3)阡陌:田间小路,这里指农田。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邑屋:村庄房舍,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4)履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5)往迹:过去的踪迹,有处:有些地方。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6)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寒辔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7)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8)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挥:一饮而尽的动作。〔译文〕从前家庄上京时,六载之间常来归。时隔多年今再来,凄凉哀痛多伤悲。田地未改旧模样,村舍时有面目非。故居四周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漫步寻觅旧踪迹,不时使我情恋依。人生漂荡多变幻,寒来暑往岁月催。常恐生命忽终止,身体气力未尽衰。抛开此事莫再想,姑且饮酒干此杯。-----------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律应黄锺寒气苦。
冰生玉水云如絮。
千里乡关空倚慕。
无尺素。
双鱼不食南鸿渡。
把酒遣愁愁已去。
风吹酒力愁还聚。
却忆兽炉追旧处。
头懒举。
炉灰剔尽痕无数。
把雪冰心,钧韶手,飞上青云时早。
红尘难染著,十年前曾坐,凤池鳌岛。
晕锦锵环,重金压带,相去能争多少。
从容何心问,到如今都领,绣春花草。
算耐处光阴,淡中滋味,世人那晓。
笺天新有稿。
要归去、盘礴山阴道。
便整顿、随琴霜鹤,带石秋兰,约松乔、倚风清啸。
争奈俞音杳。
明月棹、又还停了。
但珍重、经纶料。
时来须做,休管急流人笑。
功名尽迟尽好。
红蓓珠圆,素蕤玉净,南荒已报春还。
便迤逦,云开五岭,雪霁群蛮。
喜见东君信息,应不管、潘鬓新班。
凭谁寄,心萦秋水,目断春山。
长记小桥斜渡,潇洒处,苇篱茅舍三间。
肯伴我、风光赏遍,月影疑残。
好为调羹结子,玉弦冷、金鼎空闲。
北枝畔,谁念嶰律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