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深虑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lǜ tiān xià zhĕ,cháng tú qí suŏ nán ér hū qí suŏ yì,bèi qí suŏ kĕ wèi ér yí qí suŏ bù yí。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rán ér,huò cháng fà yú suŏ hū zhī zhōng,ér luàn cháng qĭ yú bù zú yí zhī shì。

岂其虑之未周欤?qĭ qí lǜ zhī wèi zhōu yú?

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gài lǜ zhī suŏ néng jí zhĕ,rén shì zhī yí rán,ér chū yú zhì lì zhī suŏ bù jí zhĕ,tiān dào yĕ。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dāng qín zhī shì,ér miè zhū hóu,yī tiān xià。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ér qí xīn yĭ wèi zhōu zhī wáng zài hū zhū hóu zhī qiáng ĕr,biàn fēng jiàn ér wèi jùn xiàn。

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fāng yĭ wèi bīng [gé,jí,jĭ] bù kĕ fù yòng,tiān zĭ zhī wèi kĕ yĭ shì shŏu,ér bù zhī hàn dì qĭ lŏng mŭ zhī zhōng,ér [zú,cù] wáng qín zhī shè jì。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hàn chéng qín zhī gū lì,yú shì dà jiàn shù niè ér wèi zhū hóu,yĭ wèi tóng xìng zhī qīn,kĕ yĭ xiāng jì ér wú biàn,ér qī guó méng cuàn shì zhī móu。

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wŭ、xuān yĭ hòu,[shāo,shào] [xuē,xiāo,xuè] xī zhī ér fēn qí shì,yĭ wèi wú shì yĭ,ér wáng măng [zú,cù] yí hàn zuò。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guāng wŭ zhī chéng āi、píng,wèi zhī chéng hàn,jìn zhī chéng wèi,gè chéng qí suŏ yóu wáng ér wèi zhī bèi。

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ér qí wáng yĕ,gài chū yú suŏ bèi zhī wài。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táng tài zōng wén wŭ shì zhī shā qí zĭ sūn,qiú rén yú yí sì zhī jì ér chú zhī,ér wŭ shì rì shì qí zuŏ yòu ér bù wù。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sòng tài zŭ jiàn wŭ dài fāng zhèn zhī zú yĭ zhì qí jūn,jìn shì qí bīng quán,shĭ lì ruò ér yì zhì,ér bù zhī zĭ sūn [zú,cù] kùn yú dí guó。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cĭ qí rén jiē yŏu chū rén zhī zhì、gài shì zhī cái,qí yú zhì luàn cún wáng zhī jĭ,sī zhī xiáng ér bèi zhī shĕn yĭ。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lǜ qiē yú cĭ ér huò xīng yú bĭ,zhōng zhì luàn wáng zhĕ,hé zāi?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gài zhì kĕ yĭ móu rén,ér bù kĕ yĭ móu tiān。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liáng yī zhī zĭ,duō sĭ yú bìng;

良巫之子,多死于鬼。liáng wū zhī zĭ,duō sĭ yú guĭ。

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qĭ gōng yú huó rén,ér zhuō yú móu zĭ yĕ zāi?

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năi gōng yú móu rén,ér zhuō yú móu tiān yĕ。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gŭ zhī shèng rén,zhī tiān xià hòu shì zhī biàn,fēi zhì lǜ zhī suŏ néng zhōu,fēi fă [shù,zhú] zhī suŏ néng zhì,bù găn sì qí sī móu guĭ jì,ér wéi jī zhì chéng,yòng dà dé yĭ jiē hū tiān xīn,shĭ tiān juàn qí dé,ruò cí mŭ zhī băo chì zĭ ér bù ruòn shì。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gù qí zĭ sūn,suī yŏu zhì yú bù xiāo zhĕ zú yĭ wáng guó,ér tiān [zú,cù] bù ruòn jù wáng zhī。

此虑之远者也。cĭ lǜ zhī yuăn zhĕ yĕ。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fū gŏu bù néng zì jiē yú tiān,ér yù yĭ qū qū zhī zhì lŏng luò dāng shì zhī wù,ér bì hòu shì zhī wú wēi wáng,cĭ lĭ zhī suŏ bì wú zhĕ,ér qĭ tiān dào zāi!

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注释

(1)灭诸侯:指秦先后灭韩、魏、楚、赵、燕、齐六国。

(2)封建,指自周以来的分封制。郡县: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免。

(3)汉帝:指汉高祖刘邦。起陇亩之中,刘邦出身农民家庭。起兵反秦前,只做过乡村小吏“泗水亭长”。陇,田垄。

(4)建庶孽:指汉高祖即位后大封同姓诸侯王。

(5)七国:指汉高祖所分封的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个同姓诸侯王。篡弑之谋:汉景帝在位时,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为名,举兵叛乱。

(6)王莽:西汉末年外戚,逐渐掌权后称帝,于公元九年改国号为新。祚(zuò做):皇位。

(7)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哀、平:西汉末年的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8)晋:指西晋。

(9)唐太宗:李世民。武氏之杀其子孙: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民间流传《秘记》说:“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太宗问太史令李淳风,答道:“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其人已在陛下宫中,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杀唐子孙殆尽。”

(10)武氏:指武则天,她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中为才人。高宗时立为皇后,参预朝政。中宗即位,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689年(载初元年)又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执政数十年间,屡兴大狱,冤杀许多李唐宗室和朝臣。

(11)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五代方镇:指唐代以后五代的后梁朱全忠、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等拥有兵权的藩镇。

赏析

这是一篇史论。作者列举历代兴亡的史实,指出历代君王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但却将原因归结为非人智能所虑及的天意。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

  本文系针对明初的政治形势而提出的治国方略。明代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盛世”之下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潜在的危机。作者就历代兴衰的史实,提出了有关长治久安的积极性的建议。

  文章的开始先从“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谈起,并把这种现象和天道挂上了钩,这是作者立论的核心。在作为全文重点的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史实,从秦始皇一直谈到了宋太祖,其用意也是为了证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应该说,这些翔实的历史经验是可信的,是有强烈的说服力的。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作者写作本文后不久,明朝就发生了“乱”。明太祖死后,其孙建文帝即位,由于和某些亲王产生了矛盾,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变”,方孝孺本人也死在这次动乱之中。从这一点来看,作者还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再一次点明全文的主旨。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尽量发挥了他那犀利而坚定的文风,做到了既能说理透彻,又能通俗易晓,这在他评论前代帝王时可以充分看出。

  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作者对“天道”的理解还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不可以谋天”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消极态度。

诗人简介

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阿,孤忠赴难,不屈而亡。► 59篇诗文

诗文推荐

昔年曾到神清洞。

笑领希夷非夙梦。

看时须到月边乌,养处且论铅与汞。

土膏仍有黄芽动。

神水浇香灵气种。

夜深谁伴玉琴闲,鹤在九华松露重。

给孤施地,慈化为尊。

护人成佛,功德奚论。

儒生读书不贵书,枕头阁脚醉梦余。

反不若浮屠,宝贝为函金作字,海龙扶出凌空虎。

君今收拾一万卷,置在高楼截云汉。

想当日月出没间,玉轴牙签互璀璨。

我欲牵车驾黄犊,往发缣缃焕心目。

论孟久荒缘老病,请君为我删严令。

上秩乾门下奠坤,玄都境界妙难论。

衔蝉惯恼平头奴,遥取鱼肉丰其肤。

胡为掉尾懒相乳,化作青士形已枯。

不许卞璞登氍毹。

犹能攫怒气翻鼎无,踞视穿墉疑欲图。

涎流泼泼穿长蒲,夫人一笑呼与娱。

摩挲初欲论梦事,有底眈眈而睢盱。

偶从蛮藤落吴会,试拈支头当陶瓦,乡县志过青草湖。

老夫得此良自称,熟睡不管痴儿呼。

布谷布谷,十家九家逃亡屋。

去冬屯田买牛到黄犊,今春军需剥皮共食肉。

无牛可耕休论饭,秋粮要米从何办。

布谷布谷奈尔何,江南渐少淮南多。

莫论轻重钓竿头,伴得船归即便休。

酒味薄,胜空瓯,事事何须著意求。

论行藏。

盍在凌烟阁上。

”因次其韵妙墨龙蛇飞动,新词雪月交光。

论文齿颊带冰霜。

凤阁从来宫样。

寿菊丛开三径,清姿高压群芳。

折花聊尔问行藏。

曾见横飞直上。

堪嗟万物阴阳内,造化因功。

休论西东。

只在三光秀气中。

公如会得疾安脚,便做飘蓬。

脱了凡笼。

一个真灵入碧空。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

春光还与美人同。

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

水流云散各西东。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

维摩定自非病,谁遣文殊。

白头自昔,叹相逢、语密情疏。

倾盖处,论心一语,只今还有公无。

最喜阳春妙句,被西风吹堕,金玉铿如。

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

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

归去也,绝交何必,更修山巨源书。

国香不欲论家谱,合姓孙枝作郑花。

维摩居士病不起,却向方丈说法无一事。

此证何证无实证,针灸汤药所不治。

子房状貌如妇人,及到筹帷决胜无比伦。

此相何相无实相,骨骼毛颜不足论。

我虽不能学居士,逢人笑语中痛痞。

我虽不能子房,峥嵘自在虚皮里。

落魄道人赵月堂,挟医与相走四方。

肘后有方千金良,眼中有电千里光。

自谓无病不可药,不知我病不在脉。

自谓无人不可相,正恐我形难摸索。

去年相访无一辞,忽焉而去岂其欺。

今年重来又默默,问之不答惟求诗。

汝袖医手缄相口,却要我开诗口落汝手。

一诗赠行聊尔尔,要见我证我相三年后。

韩国武中令,公望乃云孙。

平生壮志,凛凛长剑倚天门。

郁积胸中谋虑,慷慨尊前谈笑,袖手看风云。

唾手功名事,诗句自朝昏。

况高怀,吾所敬,果难能。

千金生产,一笑推尽与诸昆。

所至才成辄去,不为区区芥蒂,此意有谁论。

且举杯中酒,今日是生辰。

夏馆秋林山水窟,家家林影湖光。

三年间为一官忙。

簿书愁里过,笋蕨梦中香。

父老书来招我隐,临流已盖茅堂。

白头兄弟共论量。

山田寻二顷,他日作桐乡。

心清步步入玄门。

意静**溉本根。

蓦地听闻没口论。

性无昏。

一点

眼横鼻直村僧,肚里浑无一窖。

现金奉诏旨住持,添得丛林热闹。

叵论直指单传,正是睡梦未觉。

鉴像谷神,云心月影。

閒閒不宰於功,历历无私於应。

莫问正偏,谁论动静。

自方自圆,谁欠谁剩。

能来异类中行,常处那伽大定。

云水丛林自恣人,果如是也须相庆。

这瞎秃,无拾束。

浴龙湫,系蛇腹。

瓢裹酒,钵裹肉。

到头底事若为论,郴州城中六月六。

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

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

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记当年,哧腐鼠,叹冥鸿。

衣冠神武门外,惊倒几儿童。

休说须弥芥子,看取鹍鹏斥鷃,小大若为同。

君欲论齐物,须访一枝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