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义田记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fàn wén zhèng gōng,sū rén yĕ,píng shēng hăo shī yŭ,[zé,zhái] qí qīn ér pín,shū ér xián zhĕ,xián shī zhī。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fāng guì xiăn shí,zhì fù guō cháng ruòn zhī tián qiān mŭ,hào yuē yì tián,yĭ yăng jì qún zú zhī rén。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rì yŏu shí,suì yŏu yī,jià qŭ xiōng zàng,jiē yŏu shàn。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zé,zhái] zú zhī cháng ér xián zhĕ zhŭ qí jì,ér shí gòng chū nà yān。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rì shí rén yī shēng,suì yī rén yī jiān,jià nǚ zhĕ wŭ shí qiān,zài jià zhĕ sān shí qiān,qŭ fù zhĕ sān shí qiān,zài qŭ zhĕ shí wŭ qiān,zàng zhĕ rú zài jià zhī shŭ,zàng yòu zhĕ shí qiān。

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zú zhī jù zhĕ jiŭ shí kŏu,suì rù [jĭ,gĕi] dào bā băi hú。

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yĭ qí suŏ rù,[jĭ,gĕi] qí suŏ jù,pèi rán yŏu yú ér wú qióng。

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píng ér jiā jū [sì,qí] dài zhĕ yŭ yān;

仕而居官者罢其给。shì ér jū guān zhĕ bà qí [jĭ,gĕi]。

此其大较也。cĭ qí dà jiào yĕ。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chū,gōng zhī wèi guì xiăn yĕ,cháng yŏu zhì yú shì yĭ,ér lì wèi [dài,dăi] zhĕ èr shí nián。

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jì ér wèi xī shuài,jí [cān,cēn,shēn] dà zhèng,yú shì shĭ yŏu lù cì zhī rù,ér zhōng qí zhì。

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gōng jì mò,hòu shì zĭ sūn xiū qí yè,chéng qí zhì,rú gōng zhī cún yĕ。

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gōng suī wèi chōng lù hòu,ér pín zhōng qí shēn。

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mò zhī rì,shēn wú yĭ wèi liăn,zĭ wú yĭ wèi [sāng,sàng,sang],wéi yĭ shī pín huó zú zhī yì,yí qí zĭ ér yĭ。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xī yàn píng zhòng bì chē léi mă,huán zĭ yuē:「shì yĭn jūn zhī cì yĕ。

」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yàn zĭ yuē:「zì chén zhī guì,fù zhī zú,wú bù chéng chē zhĕ;

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mŭ zhī zú,wú bù zú yú yī shí zhĕ;

妻之族,无冻馁者;qī zhī zú,wú dòng nĕi zhĕ;

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qí guó zhī shì,dài chén ér jŭ huŏ zhĕ,sān băi yú rén。

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yĭ cĭ ér wèi yĭn jūn zhī cì hū?

彰君之赐乎?zhāng jūn zhī cì hū?

」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yú shì qí hóu yĭ yàn zĭ zhī shāng ér shāng huán zĭ。

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yŭ,yú] cháng ài yàn zĭ hăo rén,qí hóu zhī xián,ér huán zĭ fú yì yĕ。

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yòu ài yàn zĭ zhī rén yŏu dĕng jí,ér yán yŏu cì yĕ;

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xiān fù zú,cì mŭ zú,cì qī zú,ér hòu jí qí shū yuăn zhī xián。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mèng zĭ yuē:「qīn qīn ér rén mín,rén mín ér ài wù。

」晏子为近之。」yàn zĭ wèi jìn zhī。

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guān wén zhèng zhī yì,xián yú píng zhòng,qí guī [mó,mú] yuăn jŭ yòu yí guò zhī。

呜呼!wū hū!

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也哉!shì zhī dōu sān gōng wèi,xiăng wàn zhōng lù,qí dĭ dì zhī xióng,chē yú zhī shì,shēng sè zhī duō,qī nú zhī fù,zhĭ hū yī jĭ ér yĭ,ér zú zhī rén bù dé qí mén ér rù zhĕ,qĭ shăo yĕ zāi!

况于施贤乎!kuàng yú shī xián hū!

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qí xià wèi qīng,wèi dà fū,wèi shì,lĭn [shāo,shào] zhī chōng,fèng yăng zhī hòu,zhĭ hū yī jĭ ér yĭ;

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ér zú zhī rén [cāo,cào] piáo náng wèi gōu zhōng jí zhĕ,yòu qĭ shăo zāi?

况于他人乎!kuàng yú tā rén hū!

是皆公之罪人也。shì jiē gōng zhī zuì rén yĕ。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gōng zhī zhōng yì măn cháo tíng,shì yè măn biān yú,gōng míng măn tiān xià,hòu bì yŏu shĭ guān shū zhī zhĕ,[yŭ,yú] kĕ wú lù yĕ。

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dú gāo qí yì,yīn yĭ yí yú shì yún。

译文

范文正公,是蘇州人氏。一生乐於周济别人,挑选那亲近族人而家里贫困、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予救助。

  当他富贵显达的时候,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用来赡养救济同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选择族中年长而贤明的人,掌管资金的调配,适时收付财物。每人每天给一升米,每年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钱五万,嫁次女的三万;娶媳妇的三万,娶次媳的一万五;丧葬者同嫁次女的数目一样,埋葬幼儿的一万。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义田的收入,供给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尽。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

  当初,文正公还没有富贵显达时,就已经有意这样做了,可是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力量办到。后来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加政事,才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而完成他的心愿。文正公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经营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优厚,然而却贫穷终其一生。去世的时候,竟然没有衣物殡殓,子孙也没有钱来为他办理丧事,只以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义遗留给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乘坐由瘦弱马匹所拉的破旧车子,桓子说:「这是隐没国君的赏赐。」晏子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亲的族人,没有不乘车的;母亲的族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族人,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的读书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没了国君的赏赐呢?还是彰显了国君的赏赐呢?」於是齐侯就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敬佩晏子好做善事,齐侯识别贤人,和桓子敬服义理。更喜爱晏子行仁有等级,而且说话有次序;先是父族,其次母族,再其次是妻族,然后才推及关系疏远的贤士。孟子说过:「先亲爱亲人,然后仁爱百姓,仁爱百姓,然后爱惜万物。」晏子的行事,和孟子的说法很接近。如今看看范文正公的义田,胜於晏平仲,它的制度良善,可以推行久远,又似乎超过晏子了。

  唉!世上那些高居三公之位,享受万锺俸禄的人,他们官邸的宏伟富丽,车马的华丽,歌女舞伎的众多,妻妾儿女生活的富裕,只限於一己的享受罢了;亲族的人,不能进他们大门的难道会少吗?何况是周济关系疏远的贤士呢?其次那些担任卿大夫和士的人俸禄丰厚,生活富裕,却也只限於一己的享受而已;亲族的人拿著瓢、囊行乞或饿死成为沟中弃屍的又难道会少吗?何况是救济别人呢!这些都是愧对文正公的人。

  文正公的忠义遍布满朝廷,功业遍及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必定有史官把这些记录下来,我可以不用多所记述。我只是特别推崇他的高风义举,因此写下此文传给后世。

注释

范文正公,是蘇州人氏。一生乐於周济别人,挑选那亲近族人而家里贫困、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予救助。

  当他富贵显达的时候,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用来赡养救济同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选择族中年长而贤明的人,掌管资金的调配,适时收付财物。每人每天给一升米,每年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钱五万,嫁次女的三万;娶媳妇的三万,娶次媳的一万五;丧葬者同嫁次女的数目一样,埋葬幼儿的一万。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义田的收入,供给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尽。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

  当初,文正公还没有富贵显达时,就已经有意这样做了,可是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力量办到。后来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加政事,才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而完成他的心愿。文正公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经营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优厚,然而却贫穷终其一生。去世的时候,竟然没有衣物殡殓,子孙也没有钱来为他办理丧事,只以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义遗留给子孙罢了。

  从前晏平仲乘坐由瘦弱马匹所拉的破旧车子,桓子说:「这是隐没国君的赏赐。」晏子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亲的族人,没有不乘车的;母亲的族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族人,没有受冻挨饿的;齐国的读书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像这样,是隐没了国君的赏赐呢?还是彰显了国君的赏赐呢?」於是齐侯就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敬佩晏子好做善事,齐侯识别贤人,和桓子敬服义理。更喜爱晏子行仁有等级,而且说话有次序;先是父族,其次母族,再其次是妻族,然后才推及关系疏远的贤士。孟子说过:「先亲爱亲人,然后仁爱百姓,仁爱百姓,然后爱惜万物。」晏子的行事,和孟子的说法很接近。如今看看范文正公的义田,胜於晏平仲,它的制度良善,可以推行久远,又似乎超过晏子了。

  唉!世上那些高居三公之位,享受万锺俸禄的人,他们官邸的宏伟富丽,车马的华丽,歌女舞伎的众多,妻妾儿女生活的富裕,只限於一己的享受罢了;亲族的人,不能进他们大门的难道会少吗?何况是周济关系疏远的贤士呢?其次那些担任卿大夫和士的人俸禄丰厚,生活富裕,却也只限於一己的享受而已;亲族的人拿著瓢、囊行乞或饿死成为沟中弃屍的又难道会少吗?何况是救济别人呢!这些都是愧对文正公的人。

  文正公的忠义遍布满朝廷,功业遍及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必定有史官把这些记录下来,我可以不用多所记述。我只是特别推崇他的高风义举,因此写下此文传给后世。

赏析

本文通篇以「义」字作线眼,旨在表彰范文正公自奉俭约,购置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的高风义行。全文采取先叙后议的方式,略可分为叙述、议论与补述三大部分,又可细分为六段:

  大抵前三段以叙述为主,是文章的主体。将范文正公乐於助人的秉性、义田制度的概况及设立义田的夙愿,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以为后段的议论作张本。

  首段言简意赅,以「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作为全文的纲领,用以提起下文。文中点明范文正公「好施予」、「赡族人」之善性,是为创办义田的伏笔;且强调施助并非来者不拒的浮滥,而是以「亲而贫,疏而贤」为主要对象。

  第二段由总叙而分叙,采取节节进逼的手法,详细记叙义田设置的经过及其良好的规模制度。以「方贵显时」点出时机,「号曰义田」点出主题,「养济群族之人」说明义田的目的,「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为总纲,并领起下文,然后再将救助的概况、对象、管理者及自给自足的运作方式作原则性的概述,具体而微地使人感受到范文正公义田的规模轮廓。尤其在叙述施行办法时,为避免行文之僵化、句式之刻板,特别使用「错综格」中「抽换词面」的修辞方法,例如在「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等四句同样叙述文句之后,转用「葬者如再嫁之数」的表述方法,使得规章制度的介绍,不致於失之严肃呆滞,反而使得语气鲜活灵动,引人共鸣。

  第三段则采用追叙法,以「尝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追溯范文正公立志多年方能实现的艰苦历程,更加突显这份志业的艰难与志向的坚定。再以子孙修业承志的情形「如公之存也」,来展现子孙的贤肖以衬托范文正公的高洁人格,并可由此见出义田制度「规模远举」之可能,这尤其是「终其身而没」的前贤们,无法望其项背的所在。更进一层以「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孙而已」描写出范文正公自奉俭约、养济群族的仁者襟怀与高洁人格,令人感动。

  第四、五两段为议论。第四段也是先叙后议,以晏子亲亲仁民的美德正衬范文正公「规模远举」之贤在晏平仲之上。文中先以较大篇幅叙述晏子周济齐士三百馀人的故事,并以「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儒家之「仁有等级」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德性比拟之,用以证明晏子的确具有仁者的心怀;以衬托法归结於「观文正之义,贤於平仲」两句,晏子已贤,而范文正公则更加是难能可贵,「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正是在极尽赞美晏子之后,以贤衬贤,垫高范文正公好仁之德,节节逼进,处处蓄势,文章气势流畅且具有说服力。此外,在桓子与晏子的对话之中,人物语言之神态表情,栩栩如生,颇具有临场感。

  第五段则以今昔对比,感慨世风日下,只图一己之享乐,而不知推己及人之仁爱。以「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的事实与「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的达官显宦「奉养之厚,止乎一己」的现象作鲜明的对比,用不肯济人饥寒的权贵显宦,来反衬范文正公之义行可风。尤其是以四个连句的排比,极写显宦之奢靡享乐、卿士大夫及士人自养丰厚,又以「况於施贤乎!」、「况於他人乎?」两层,照应范文正公的「义」,而归纳出:「是皆公之罪人也」的结论,真是当头棒喝,发人深省。在这两段一扬一抑、借宾显主的映衬写法之中,既可以深化主题的意境引人共鸣,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价值判断与好恶取舍。

  末段补述所以写作此篇文章之缘故。先以三句排比句来总结范文正公一生的行迹与事功,表达对范文正公无尽的崇敬与景仰,然而此事后世必有史官会加以记载。作者只是就「独高其义,因以遗於世」的一笔扣题,标明其作记命意的所在。

  全文以记事为主,记人为辅,在平实流畅的笔调中,既批判了世风日下,自养丰厚,而无视族人饥苦之自私之士,也让我们对范公自奉俭约,周济群族,人饥己饥的高风义举更加景仰向慕,想见其为人。

诗人简介

钱公辅(1021~1072),字君倚,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宋代诗人。少从胡翼之学,有名吴中。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宋诗拾遗》卷四)。历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诰。英宗即位,谪滁州团练使。神宗立,拜天章阁待制知邓州,复知制诰,知谏院。熙宁四年(1071),由知江宁府徙知扬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书卷二四○),年五十二。《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8篇诗文

诗文推荐

头圆象天,足方象地。

耳朵闻声,鼻孔出气。

马驹踏杀天下人,瞎驴不受灵山记。

吉圭休成,其日南至。

天子有诏,冠尔皇嗣。

为国之本,隆邦之记。

拜而受之,式共敬止。

人物冠江左,正始有遗音。

谪仙风味,洒然那受一尘侵。

倚马文章天与,霏屑谈辞云委,宣室为虚襟。

小驻外台节,聊屈济时心。

记长庚,曾入梦,恰而今。

橙黄橘绿,可人风物是秋深。

九日明朝佳节,得得天教好景,供与醉时吟。

从此寿千岁,一岁一登临。

油幕初开,马辛旄前导,暂归梓里舂容。

致身槐揆,功在鼎彝中。

自是襟怀绝俗,今犹记、笔砚陈踪。

张高会,君恩厚赐,乐与故人同。

把麾,鄞水上,相看青眼,谁复如公。

况亲陪尊俎,笑接群翁。

坐上笙歌屡合,须拚到、晓日酣红。

公今去,恩波四海,桃李尽东风。

弧门此日犹能记。

叹居诸难系。

弹指片声中,不觉流年,五十还加二。

儿童寿酒邀翁醉。

笑欣欣相戏。

休画老人星,白发苍髯,怎解如翁似。

横笛吹梅,记南楼夜月,疏蕊纤枝。

香尘软红自暖,不怕寒欺。

人归梦悄,怅凭阑、密约深期。

身渐老,风流纵在,逢花那似当时。

东阁占春宜早,甚开迟也似,雪屋疏篱。

须公彩毫度曲,锦帐题诗。

多应见我,怪尊前、华发其谁。

烦道与,巡檐共笑,元是旧日相知。

东窗五老峰前月。

南窗九叠坡前雪。

推出侍郎山。

著君窗户间。

离骚乡里住。

恰记庚寅度。

挹取芷兰芳。

酌君千岁觞。

天气正清和,庆西乾、释迦如来出世。

毓质向金盆,祥云布、层霄九龙喷水。

东传震旦,正令此日人人记。

露盘百卉拥金容,香汤争来拂洗。

谁知这个因缘,化众生令求,尘埃脱离。

一点本昭昭,当须向、兹时便知瞥地。

何烦费手,自然作个惺惺底。

若犹未晤,且管令师僧,八丈十二。

多谢句芒,露十分春信,一种仙姿。

主人领客卜夜,也唤分司。

天葩国艳,几曾烦、薄粉浓脂。

微似有,酒潮玉颊,更无粟起香肌。

犹记老婆年少,爱斜簪宝髻,浅印红眉。

回头笑他桃杏,太赤些儿。

而今零落,更禁当、多少风吹。

君看取,梢头点滴,绝胜树下纷披。

沙堤除道火成城。

换得午桥清。

寒色般添酒令,野芳抵当_羹。

松馨花气,岸容山意,浦思溪情。

谁记一时胜引,坐中喜得间平。

公似寒梅,向层冰积雪,越样清奇。

仙溪前辈相望,可比方谁。

百篇剀切,似君谟、又似当时。

更正简,相君颛面,崇清老子庞眉。

未可卷怀袖手,续平泉庄记,绿野堂诗。

苦言譬如食榄,回味方思。

嗣皇访落,怪鹤书、直恁来迟。

烦借问,二童一马,几时入尉瞻仪。

熙肃琨庭,载升金记。

迺导迺陪,威侪济济。

天步继临,孝诚行矣。

声容也昭,中外悦喜。

伊余龙钟归海涯,千山万水情自怡。

梦公别我还上国,江边惨执行迟迟。

向我道云中觅伴未得伴,又示我数首新诗尽是诗。

只恐不如此,若如此如此,即须天子知。

萧萧金吹荆门口,槐菊斗黄落叶走。

前程胜事未可涯,但恐圭峰难入手。

莲峰掌记韩拾遗,雁行雍穆世所稀。

二十年前即别离,凭师一话吟朝饥。

重来丙舍岁三易,翠巘插队空仍兀突。

乔林郁蓊歼斧{左爿右斤},一二仅存於百亿。

参差历落更孤秀,不假依凭而挺立。

宛如九老瑞唐朝,又类耆英隆宋室。

合兹异代众君子,仙去一朝於此集。

千夫束手何敢向,万牛回首难容力。

已芟嘉植勿复论,寿此佺期不朽骨。

稚松匝地散新秧,头角森森纷羽翼。

他年雨露饱沾濡,满鼻珠玑香习习。

会须百尺长龙身,仍复层林森凤翼。

作诗聊记角弓章,子子孙孙永培植。

犹记端门外,鞭袖五更寒。

一声天上钟柝,金锁掣重关。

君向紫宸上阁,我侍玉皇香案,都号舍人班。

梦觉帝乡远,相对两苍颜。

玉围腰,金系肘,绣笼鞯。

乡人衮衮严近,五马度荆山。

收拾五湖气度,卷束蟠胸兵甲,春意满人间。

天锡公纯嘏,气象自平宽。

碧云开,红日丽,宫柳碎繁影。

犹记朝回,马兀梦频醒。

天教一舸江湖,数椽涧壑,渐摆脱、世间尘境。

已深省。

添买竹坞千畦,荷漪两三顷。

鹤引禽伸,日月峤壶永。

不须瓮里思量,隙中驰骛,也莫管、玉关风景。

武之在卯,尧王八季。

我弃其寝,我去其扆。

深深然,高高然。

人不吾知,又不吾谓。

由今之后,二百馀祀。

焰焰其光,和和其始。

东方有兔,小首元尾。

经过吾道,来至吾里。

饮吾泉以醉,登吾榻而寐。

刻乎其壁,奥乎其义。

人谁以辨,其东平子。

东窗五老峰前月。

南窗九叠坡前雪。

推出侍郎山。

著君窗户间。

离骚乡里住。

恰记庚寅度。

挹取芷兰芳。

酌君千岁觞。

东君不锁寻芳路。

曾是莺花主。

有情风月可怜宵,犹记绿窗朱户。

十年空想,春风面杳,无计凭鳞羽。

凄凉怀抱今如许。

天与重相遇。

不应还向楚峰前,朝暮为云为雨。

算来各把,平生分付,也不是、恶著处。

二龙骖夏服,双鹤记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