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论语七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zĭ yuē:“wú shí yŏu wŭ ér zhì yú xué,sān shí ér lì,sì shí ér bù huò,wŭ shí ér zhī tiān mìng,liù shí ér ĕr shùn,qī shí ér cóng xīn suŏ yù,bù yú [jŭ,ju]。

”(踰 同: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yú tóng:yú)zĭ yuē:“jūn zĭ shí wú qiú băo,jū wú qiú ān,mĭn yú shì ér shèn yú yán,jiù yŏu dào ér zhèng yān,kĕ wèi hăo xué yĕ y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zĭ yuē:“fàn shū shí,yĭn shuĭ,qū gōng ér zhĕn zhī,lè yì zài qí zhōng y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ù yì ér fù qiĕ guì,yú wŏ rú fú yún。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zĭ yuē:“yī bì yūn páo,yŭ yī hú hé zhĕ lì,ér bù chĭ zhĕ,qí yóu yĕ yŭ!”“bù zhì bù qiú,hé yòng bù zāng?”zĭ lù zhōng shēn sòng zhī。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貢問為仁。zĭ yuē:“shì dào yĕ,hé zú yĭ zāng?”zĭ gòng wèn [wèi,wéi] rén。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zĭ yuē:“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jū shì bāng yĕ,shì qí dà fū zhī xián zhĕ,yŏu qí shì zhī rén zhĕ。

”《論語•衛靈公》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lùn,lún] [yŭ,yù]•wèi líng gōng》zĭ gòng wèn yuē:“xiāng rén jiē hăo zhī,hé rú?

”子曰:“未可也。”zĭ yuē:“wèi kĕ yĕ。

”“乡人皆恶之,何如?”“xiāng rén jiē è zhī,hé rú?

”子曰:“未可也。”zĭ yuē:“wèi kĕ yĕ。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bù rú xiāng rén zhī shàn zhĕ hăo zhī,qí bù shàn zhĕ è zhī。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zĭ wèi zĭ gòng yuē,“nǚ yŭ huí yĕ shú yù?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duì yuē,“cì yĕ hé găn wàng huí?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huí yĕ wén yī yĭ zhī shí,cì yĕ wén yī yĭ zhī èr。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zĭ yuē,“fú rú yĕ,wú yŭ nǚ fú rú yĕ。

译文

①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②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④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裘之贵者。

  其由也与:《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家语》:子路为亲负米。则衣敝緼袍乃实况,非设辞。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卫风•雄雉》之诗。忮,害义。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伤之心也。求,贪义。耻己之无而欲求取于人。臧,善义。若能不忮不求,则何为而不善?

  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引诗以美子路,子路终身诵之。是以一善沽沾自喜,将不复于道更求进,故孔子复言此以警之。或说:不忮不求以下当别为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组狐貉之对立来,分章则义不见,今不从。

  先生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⑤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里,就要敬奉那些贤能的大夫,结交那些仁德的士人。”

  “为仁”,培养仁德,修炼仁德。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孔子回答怎样做事。敬奉贤德的大夫,结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为了培养仁德,人的才德,是经过磨砺熏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为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经过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个是为了培养仁德,一个是为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为仁。做事须要锋利的工具,培养仁德须要敬奉结交贤德之人;有了锋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学习贤人的机会就能培养仁德。

  此文明确地告诉人们,培养仁德必须深入社会进行磨砺,以谦恭的态度尊重贤德之人,以真诚的行动结交仁德之士,有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就能成功地修炼仁德。

  注釋:(1)“善其事”,做好他的工作。“善”,做好。“事”,工作。(2)“利”,磨鋒利。“器”,工具。(3)“事其大夫賢者”,“事”,敬奉。“友”,結交朋友。

  ⑥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⑦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注释

①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②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

  ④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狐貉:以狐貉之皮为裘,裘之贵者。

  其由也与:《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家语》:子路为亲负米。则衣敝緼袍乃实况,非设辞。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此《卫风•雄雉》之诗。忮,害义。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伤之心也。求,贪义。耻己之无而欲求取于人。臧,善义。若能不忮不求,则何为而不善?

  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引诗以美子路,子路终身诵之。是以一善沽沾自喜,将不复于道更求进,故孔子复言此以警之。或说:不忮不求以下当别为一章。今按:不忮不求,正承上敝组狐貉之对立来,分章则义不见,今不从。

  先生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这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⑤子贡问怎样培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磨快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里,就要敬奉那些贤能的大夫,结交那些仁德的士人。”

  “为仁”,培养仁德,修炼仁德。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孔子回答怎样做事。敬奉贤德的大夫,结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为了培养仁德,人的才德,是经过磨砺熏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为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经过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个是为了培养仁德,一个是为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为仁。做事须要锋利的工具,培养仁德须要敬奉结交贤德之人;有了锋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学习贤人的机会就能培养仁德。

  此文明确地告诉人们,培养仁德必须深入社会进行磨砺,以谦恭的态度尊重贤德之人,以真诚的行动结交仁德之士,有了这样的机会和环境,就能成功地修炼仁德。

  注釋:(1)“善其事”,做好他的工作。“善”,做好。“事”,工作。(2)“利”,磨鋒利。“器”,工具。(3)“事其大夫賢者”,“事”,敬奉。“友”,結交朋友。

  ⑥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⑦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今朝又是六月半,记得一则旧公案。

拄杖子吞却法身,露柱在傍偷眼看。

看不看,拈起秦时{左车右度}轹鑽。

万别与千差,吾道以一贯。

百丈清规,千古洪范。

藏这则虚空绝迹。

用之则纲令森严。

七佛已前,无消息处有消息,那个不知。

七佛已后,有消息处无消息,是人不会。

知不知,会不会,璞玉浑金,泥团土块。

松直棘曲,鹤长凫短。

羲皇世人,俱忘治乱。

其安也潜鳞在渊,其逸也翔鸟脱绊。

无何祖祢西来,里许得失相半。

蓬随风而转空,船截流而到岸。

个中灵利衲僧,看取清凉手段。

一窍虚通,八面玲珑。

无象无私春入律,不留不碍月行空。

清净宝目功德臂,遍身何似通身是。

现前手眼显全机,大用纵横何讳忌。

明珠在掌,有功者赏。

胡汉不来,全无伎俩。

枝俩既无,波旬失途。

瞿昙瞿昙,识我也无。

事上官当以主。

溢美而言,是谓私徇。

唐君果何人,面临是此于宝晋。

予盖于是三叹,则前朝之得士,而未暇及笔法之神隽也。

去却一,拈得七。

通天大路,万重铁壁。

枫桥心肝五脏,一时剖出。

臭骨头,信彩掷。

百千万种神通,只消道个不必。

水洒不著,风吹不入。

虎步龙行,鬼号神泣。

头长三尺知是谁,相对无言独足立。

三脚驴,圣箭子。

放行则大地全收,收来则千差一举。

握土成金,握金成土。

转如是轮,不可量数。

一明玄理,二曜交宫。

三才四象究穷。

通五彩霞光,来往清雨ㄨㄨ。

六欲七情涤尽,八衢流、运转回风。

九窍内,十分颠倒,显现真功。

十极晴空虚白,九重门开阐,金玉重重。

八色琉璃洞里,卧虎眠龙。

七宝花开六出,五方中、四位归宗。

三光照,二仪相从,一个神翁。

周官人,家豪富。

长安通检,最为上户。

十年间、兴放心何如,无札锥去处。

叹利名,不坚固。

使我灰心,转生开悟。

行大道、一志无移,

昨日梦说禅,如今禅说梦。

梦时如今说底,说时说昨日梦底。

昨日合眼梦,如今开眼梦。

诸人总在梦中听,云门复说梦中梦。

驴唇先生开口笑,阿修罗王打勃跳。

海神失却夜明珠,擘破弥卢穿七竅。

三人上座请谈禅,平地无风浪拍天。

禅禅,不用思量卜度,非干字语言。

仰之弥高,鑽之弥坚。

岩头划之则曰句非句,临济用之则曰三要三玄。

禅禅,吞却栗棘蓬,透出金刚圈。

休论赵老汉庭前柏树子,莫问首山新妇骑驴阿家牵。

但请一时放下著,当人本体自周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幼则随群,长而异众,一心法?行持。

书符咒水,治病救灾危。

建德和偷不显,厌华丽、粝食粗衣。

亲曾遇,重阳师父,传授入希夷。

自知功行满,速来访我,径就归期。

便怡然拂袖,应限宜时。

此者彭城了了,马风风、当赋新词。

长生得,携云仙去,跨鹤赴瑶池。

堪叹世间迷误,转转增隆,怎得*难。

被他同等,一例相赞。

每每攒头聚复散。

总做作、百端缭乱。

这鬼使暗里、常常把你细算。

待临头,看痴汉。

越骋惺惺,伶俐高强,欺慢无惮。

大遇尤、罔圣昧神厮玩。

此则看看业限贯。

怎生躲避,也难逃窜。

见追贴、个个添烦恼,共拚尽阴司断。

六月炎天收火伞,南薰洗尽烦蒸。

尧蓂七荚又争青。

问知陈仲举,元是此时生。

别驾功名清暇日,题兴尚带屏星。

黑头非晚到公卿。

且倾浮蚁酒,来听祝龟龄。

长光居尊,盛容有灯。

文王事亲,万国归美。

朝会之则,邦家之纪。

受福于天,克昭隆礼。

如鸾如凤,意思安详。

所生之人,非忠则良。

如鼠如雀,意思惊躩。

所生之人,不凶则恶。

淡云微月。

又是一年,新秋佳节。

天上欢期,人间何事,翻成离别。

清尊欲醉还歇。

怕饮散、匆匆话别。

若是经年,得回相见,甘心愁绝。

曾孙侯氏。

四正具举。

大夫君子。

凡以庶士。

小大莫处。

御于君所。

以燕以射。

则燕则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