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guó yú nán shān zhī xià,yí ruò qĭ jū yĭn shí yŭ shān jiē yĕ。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sì fāng zhī shān,mò gāo yú zhōng nán;

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ér dōu yì zhī lì shān zhĕ,mò jìn yú fú fēng。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yĭ zhì jìn qiú zuì gāo,qí shì bì dé。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ér tài shŏu zhī jū,wèi cháng zhī yŏu shān yān。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suī fēi shì zhī suŏ yĭ sŭn yì,ér wù lĭ yŏu bù dāng rán zhĕ。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cĭ líng xū zhī suŏ wèi [zhù,zhú] yĕ。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fāng qí wèi [zhù,zhú] yĕ,tài shŏu chén gōng zhàng lǚ xiāo yáo yú qí xià。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jiàn shān zhī chū yú lín mù zhī shàng zhĕ,[lĕi,lèi,léi] [lĕi,lèi,léi] rú rén zhī lǚ xíng yú qiáng wài ér jiàn qí jì yĕ。

曰:“是必有异。yuē:“shì bì yŏu yì。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shĭ gōng záo qí qián wèi fāng chí,yĭ qí tŭ [zhù,zhú] tái,gāo chū yú wū zhī yán ér zhĭ。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rán hòu rén zhī zhì yú qí shàng zhĕ,huăng rán bù zhī tái zhī gāo,ér yĭ wèi shān zhī yŏng yuè fèn xùn ér chū yĕ。

公曰:“是宜名凌虚。gōng yuē:“shì yí míng líng xū。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yĭ gào qí cóng shì sū shì,ér qiú wén yĭ wèi jì。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shì fù yú gōng yuē:“wù zhī fèi xīng chéng huĭ,bù kĕ dé ér zhī yĕ。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xī zhĕ huāng căo yĕ tián,shuāng lù zhī suŏ méng yì,hú huĭ zhī suŏ cuàn fú。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fāng shì shí,qĭ zhī yŏu líng xū tái yé?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fèi xīng chéng huĭ,xiāng xún yú wú qióng,zé tái zhī fù wèi huāng căo yĕ tián,jiē bù kĕ zhī yĕ。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cháng shì yŭ gōng dēng tái ér wàng,qí dōng zé qín mù zhī qí nián、tuó quán yĕ,qí nán zé hàn wŭ zhī cháng yáng,wŭ [zuò,zhà],ér qí bĕi zé suí zhī rén shòu,táng zhī jiŭ chéng yĕ。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jì qí yī shí zhī shèng,hóng jié guĭ lì,jiān gù ér bù kĕ dòng zhĕ,qĭ tè băi bèi yú tái ér yĭ zāi?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rán ér shŭ shì zhī hòu,yù qiú qí făng fú,ér pò wă tuí yuán,wú fù cún zhĕ,jì yĭ huà wèi hé shŭ jīng jí qiū xū lŏng mŭ yĭ,ér kuàng yú cĭ tái yú!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fū tái yóu bù zú shì yĭ cháng jiŭ,ér kuàng yú rén shì zhī dé [sāng,sàng,sang],hū wăng ér hū lái zhĕ yú!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ér huò zhĕ yù yĭ kuā shì ér zì zú,zé guò yĭ。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gài shì yŏu zú shì zhĕ,ér bù zài hū tái zhī cún wáng yĕ。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jì yĭ yán yú gōng,tuì ér wèi zhī jì。

译文

  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

注释

(1)国: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如动词,建城。起居:起来和休息。南山:终南山的简称。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于:比。

(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丽:附着,靠近。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

(4)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5)所以:的问题。

(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所为,同“所以”。

(7)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宋仁宗(赵祯)  天圣年间进士。公,对人的尊称。杖履:指老人出游。

(8)累累(léiléi):多而重叠貌,连贯成串的样子。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髻(jì):挽束在头顶上的发。

(9)恍然:仿佛,好像。

(10)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11)知:事先知道,预知。

(12)昔者:以往,过去。者,起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蒙翳(-yì):掩蔽,遮盖。虺(huǐ):毒虫,毒蛇。窜伏:潜藏,伏匿。

(13)岂:怎么,难道。

(14)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

(15)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本文不同。传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下。汉武:即汉武帝刘彻。长杨、五柞(-zuò):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本秦旧官,汉时修葺。宫中有垂杨数亩,故名。五柞宫,旧址也在周至县东南。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名。仁寿。宫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建。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境内。九成:宫名。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

(16)特:止,仅。

(17)既已:已经。而况于:何况,更何况。

(18)犹:还,尚且。

(19)而:如果,假如。或者:有的人,有人。以:凭借,依靠。后边省去代凌应台的“之”。夸世:即“夸于世”,省去介词“于”,在。而:表示顺承关系。

(20)不在:是说“台”和“足恃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乎:同“于”。

(21)既:已经,译成现代汉语时也可以用“以后”或“了”来表示。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见的“之”。

赏析

作此文时,踏上“仕途”只有两年的苏轼,胸间怀着固国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主张为政应有补于民,积极进取。但凌虚台的修筑在他看来却无补于民,这与他积极的政治主张相违背,因而字里行间时时暗含着讥讽的笔调。

  全文共分三段。前两段重在叙事,后一段议论说理。叙事议论前后相应,在自然平易、曲折变化之中尽吐茹物,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段,文章点破了台的缘起。太守筑台意旨本在观山,苏轼行文也正缘山而起,由山而台。州府地处终南山下,饮食起居皆应与山相伴,更何况终南为四方之大山,扶风为依山之近邑。作者连用四个“山”字。极写山之高,隐含景色之美;极言城邑距山之近,暗藏观山之易。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举手投足便可秀色饱餐,以至近求最高岂不美哉。下面作者却笔锋一转,说太守居住终南山下还不知山之峻美,由此而引出了几丝遗憾,也为由山而台作了巧妙的过渡。但颇有深意的是,苏轼并不承上直写出“此凌虚之所为筑也”,偏偏要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近山而不知山虽于人事无所损益,但终非情理之事,于是乎便筑台观山以尽情理。这种讥刺的笔调既吐露出了年轻苏轼的政治主张,在艺术上也使文章挥洒自如,姿态横生,同时还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叙写筑台的经过,由太守杖履而游,游而见山,见山而思异,思异而凿池筑台。层层相因。句句紧扣,只寥寥几笔便清楚明了地叙写出了筑台的始末、同时,叙述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杖履逍遥”活画出了太守悠然自得的神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一句,又化静为动,把静态的山峦赋予了动态的活力。给人以清新自然、流动变化的美的享受。与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有同工之妙,接着,“然后”三句,又承上叙写台成之后登台观山的情景。这里作者笔墨极为简省,但却突出了台之高和山之奇。前面太守逍遥其下,看见的山宛如旅行人的发髻;这里登台极目,山则踊跃奋迅而出,从而借所见山景的不同衬托了台的高,为下段台取名为“凌虚”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心。作者议论纵横,把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说得鞭辟入里。太守求文原希望得几句吉利的话,苏轼却借此大讲兴废之理,不能不说含有讽刺的意味。“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论的蓦础,作者用它启开议论的笔端,把凌虚台的兴成推广至茫茫时间,以变化流动的眼光来关照它,从而把有化为无,把实变为虚。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这是由无生有;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这又是化有为无。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无穷无尽,谁都不能知晓。行文至此,理己尽、意已完,但作者却并不辍笔,他还由近及远,从眼前的凌虚台延伸到漫长的历史。把秦穆公祈年橐泉、汉武帝长杨宫、五柞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兴盛与荒废赫然放置在凌虚台的面前。两相对比,百倍于凌虚台的宫胭如今求其破瓦颓垣犹不可得,凌虚台的未来也就自不待言了。下面,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议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得丧来去无定,借得台而夸世,则是大错。这几句委婉曲折。逐句深人,最后,把凌虚台的愈义和价值化为子虚乌有,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台的修筑。这种写作方法古人称为“化有为无”。

  这篇文章由山筑台、由台而化、由化变无,层层紧扣、环环深入,名为替凌虚台作记,实则是化台为无。令人惕然移觉、回味无穷。

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485篇诗文

诗文推荐

初学莺簧响露梢,还疑凤吹拂云)。

金屏笑剧如花女,红豆凭将记曲抛。

拔宅谁能辨有无,涧边空记旧丹炉,世间自是多凡骨,何处犹寻九节蒲。

乾坤秀气孕三奇,勋人间有口碑。

台近常阴遗法在,楼辉秋萼起人思。

后先玉季金昆政,多少丹山碧水诗。

世事荡来尚胶轕,赖君一手纷丝。

祖宗垂佑,亨会协重熙。

德泽被烝黎。

虔崇尊谥陈徽册,藻卫列葳蕤。

宸心致孝极孜孜。

展礼诏台司。

祥烟瑞霭浮清庙,绵宇被纯禧。

督府繁华久已阑,至今形胜可跻攀。

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

万井笙歌遗俗在,一◇风月属君闲。

遥知为我留真赏,恨不相随暂解颜。

东风吹碧草。

年华换、行客老沧州。

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

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

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暝烟两岸。

数声横笛,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

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

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

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诗成春草梦池塘。

相忆托玄香。

常记饮仙房。

笑一举、曾蒙十觞。

百年行止,几番离合,吾老且吾乡。

聊与领群芳。

渐开到、江头野棠。

道人活计不相侵。

各自衣餐各自寻。

莫为闲言闲斗气,休争俗事俗萦心。

搜玄绝虑龙随虎,索隐记机水养金。

清净色身全法体,一炉丹熟步瑶

留得菖蒲酒一杯。

与公今日寿筵开。

灵山排闼送青来。

须信南州高士后,持荷持节照苏台。

瑞云深处是三台。

薰风送炎暑。

正万品亨嘉,恢台当序。

祥烟淡天宇。

渐银蟾满魄,金茎凝露。

奎躔壁度。

见寒光、凌乱辉吐。

记当年此际,真仙命世,恍惊飙驭。

荣遇。

妙龄英发,腾实蜚声,早班郎署。

歌喧五裤。

更万里,期轩翥。

暂乘轺揽辔,肃将王命,已洽百城休誉。

愿从今、夕揭金瓯,永隆依注。

戚里婿,城贵妃。

社内侍,董丞相。

无私交,难共事。

台兵不待章奏批,丞相出城君不知。

丞相出,天下惑。

君不知,竟何国。

璇杓西揭将指乾,商飙万里清无边。

亭亭东岘耸苍玉,双溪露净银河鲜。

天应敛此山川气,九秋蕴作人间瑞。

当年宝婺所宝何,今日我公廊庙器。

秘殿吾伊坟典光,粲然礼乐隆周王。

满怀献纳琅玕露,笔底璠璵金匮香。

晚节黄花清上苑,雝雝宗祀仪将蒇。

星辰直上复声隆,看踵台司调玉铉。

抱琴江皋客影单,四年指下不成弹。

瓠巴一曲西风递,请听双溪之水声潺潺。

舂崖漱石鸣湍玉,带月泠泠下溪曲。

须臾岘首片云生,雨杂寒泉座飞瀑。

山清波明公与溪山一样清,康宁千龄遥祝寿山福海之高深。

太虚兮吾序,八荒兮吾隅。

居丹台之广居兮,吾不知宅之所如!

疑是水晶宫殿。

云女天仙宝宴。

吟赏欲黄昏,风送一声羌管。

烟淡。

霜淡。

月在画楼西畔。

俱登瀛馆,俱还洛社,各自健如黄犊。

不消外监与留台,也不要、嵩山崇福。

我如原父,君如贡父,且把汉书重读。

韩公当局等闲过,又看到、温公当局。

社近记穿黄增子,雨前趱摘紫枪旗。

一派先天妙学,十年克己工夫。

割鸡聊此宰中都。

人在春台鼓舞。

昏垫非由已溺,拊摩不异予辜。

万家香火祝悬弧。

我亦无多颂语。

饮了蒲觞五日期。

彩丝还系玉麟儿。

台云荐瑞生香褓,菡萏飘香入寿卮。

占骨相,孕清奇。

秋风雁序看齐飞。

卿家奕世青毡在,况是双亲未老时。

偏中正,海云依约神山顶。

归人鬓发白垂丝,羞对秦台寒照影。

笼街弹压上元灯。

满瑶城。

簇珠星。

老矣如今,谁记旧来曾。

眼底相逢惟有月,空对面,若为情。

残生消不尽齑茎。

瘦棱棱。

困腾腾。

扶起眉间,杯酒酹寒檠。

也为风光陪一笑,心下事,梦中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