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是由石灰岩烧制而成。第一句写石灰岩的开采,要经过石工们“千锤万击”,将整块整块的岩石凿开击碎,然后将它们运出云封雾锁、险峻陡峭的深山。而“出深山”还仅仅是开始,接着石灰岩被投入石灰窑中烧,而且要用高达九百多度的“烈火”才能烧成坚硬的生石灰。“只等闲”三字以拟人化的笔法,写出了其面临一切严酷考验时镇定自若的神态,无论“千锤万击”也好,“烈火焚烧”也好,它都感到根本算不得甚么,可见其何等坚强、坚贞! 石灰岩经过了火的洗礼,还得经过水的考验。生石灰被投入水中,坚硬的生石灰经过一阵爆烈,逐渐解体,最终溶化成粉末状的熟石灰,供人们粉刷墙壁,于是在人间出现了一座粉妆玉琢的白色宫殿。“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仿佛听到石灰在说话了:“将我粉身碎骨,最后化成石灰浆水,我也全然不怕,我的心愿就是要把清白的本色长留人间呀!”诗人是借石灰之口,表示自己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执着热烈的追求。 这首诗通篇运用借喻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写自己,勉励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要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背景

这首诗是于谦十七岁时写的。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描绘,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诗人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27篇诗文

诗文推荐

寒窗莫怪吟声苦,举室长悬似细腰。

醺醺终日醉酕醄,一阵西风解浊醪。

归归辞吟未足,倚门还仰二山高。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古木郁沉沉,祠亭相衮临。

雷驱山外响,云结日边阴。

◇霂来初合,依微势稍深。

土膏潜动◇,野气欲成霖。

陇上连云色,田间击壤音。

明光应奏瑞,黄屋正焦心。

帝邑三川美,离宫万瓦森。

废沟鸣故苑,红蘤发青林。

南亩犹须劝,余春尚可寻。

应容後车客,时作洛生吟。

冰梁跨水,沈沈霁色遮千里。

怎向我、小舟孤楫,天外飘逐夜寒侵短发,睡不稳、窗外寒风渐起。

岁华暮、蟾光射雪,碧瓦飘霜,尘不动、寒无际。

鸡咽荒郊,梦也无归计。

拥绣枕、断魂残魄,清吟无味。

想伊睡起,又念远、楼阁横枝对倚。

待归去、西窗剪烛,小合凝香,深翠幕、饶春睡。

窗外蛩吟雨声细。

寒光凌乱六花纤。

巧穿帘。

不鸣檐。

十里黄垆,遥望辨青帘。

玉树参差何处觅,吟雪曲,捻霜髯。

坐来令我看无厌。

拟名盐。

试尝甜。

飞入深潭,应照老蛟潜。

三白频占来岁稔,良可喜,更何嫌。

锁香亭榭。

花艳烘春曾卜夜。

空想芳游。

不到秋凉不信愁。

酒迟歌缓。

月色平分窗一半。

谁伴孤吟。

手擘黄花碎却心。

赢得工夫看好山,吟魂飞不到人间,白云本是无心物,才得身高便可攀。

未到毗耶城,不识维摩病。

有客兮良医,妙术通神圣。

金鍼鍼起髑髅吟,此曲千年谁与并。

重遇风仙,重增开悟,一心专做痴愚。

掀髯势已,且恁嘴庐都。

罢了高谈阔论,疏笔砚、不讲经书。

从今后,孤云野鹤,*食更鹑裾。

寒来求纸布,忻来歌舞,饥觅残馀。

似孤舟不系,有甚程途。

自在逍遥坦荡,更无著、无染无拘。

人来问,看予活计,何必更询予。

多士富文治,明良际盛时。

骚坛先佩印,策阵已搴旗。

西极蹄千里,南溟翼四垂。

疾雷天地板,崩岳鬼神移。

学过三都赋,神超七步诗。

阴何须大赏,鲍谢只平欺。

尺壁光难掩,华钟乡发迟。

人游丹杜窟,凤哕碧梧枝。

汉室方虚席,枚徙复擅词。

数承恩诏见,直赴重官位。

黄阁登清要,苍生息旧疲。

星辰侵屐鸣,桃本傍阶墀。

珂里豪家逐,铜驼乐部随。

行歌金騕裹,醉舞玉参差。

杜曲花偏满,蓬亚酒不辞。

弓开射熊馆,剑倚化龙陂。

秀彦居同寀,轩车出共驰。

侯门相杂还,寒素独吁嘻。

斋榻应容下,仙舟可待追。

亦惭才莫逮,终负志难衰。

攀附羞萝芒,傍徨向路岐。

未酬题柱与,徒抱練丝悲。

幽谷音独梁,监车力尚搜。

泥途淹騄駬,荆汪困黄鹂。

睍还求友,胜骧欲避羁。

愁吟长铗伴,间梦矮阗如。

缝掖今谁贵,乘桴任所之。

短章非善颂,聊以展吾私。

人之娶妻,容德威仪。

傥或生子,不臯则夔。

疑是水晶宫殿。

云女天仙宝宴。

吟赏欲黄昏,风送一声羌管。

烟淡。

霜淡。

月在画楼西畔。

水泻岩前,蛩吟砌下。

问著衲僧,有口如哑。

百二十日,弄真像假。

今朝突出拂子头,净倮倮,赤洒洒没可把。

料峭余寒。

元宵欲过,灯火阑珊。

宿酒难醒,新愁未解,摇兀吟鞍。

深林百舌关关。

更雨洗、桃红未干。

野烧痕青,荒陂水满,春事何堪。

小人无节,弃本逐末。

喜思其与,怒思其夺。

种竹清无俗,虚心耐岁寒。

凭窗风日爽。

诗酒可盘桓。

君了知人出于知,小人知人出于私。

出于知,则同乎理者谓之是,异乎理者谓之非。

出于私,则同乎已者谓之是,异乎已者谓之非。

不似寻常冻,俄而散漫飞。

羞明犹欲落,等伴未全晞。

承得圆还碎,看来是复非。

积深仍密密,舞急转霏霏。

弗是筛成细,何如拾取归。

今焉皆璀璨,昨者只浽(左虚右亢)。

扫去依元有,呵来忽渐微。

乱飘寒转甚,相映远生辉。

莫踏凹中满,遥知凸处肥。

严凝吟不厌,凛冽饮无威。

赏翫真堪乐,丰穰不用祈。

婵娟虽可待,融散恐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