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味,仔细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似乎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天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涯。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 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妙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寒林昏鸦相与还,下有跂石苍孱颜。
曾於古图见彷佛,已怪刀笔非人间。
君家石屏谁为写,古图所传无似者。
鸦飞历乱止且鸣,林叶惨惨风烟生。
高斋日午坐中见,意以落日空上行。
君诗雄盛付君手,云此非人乃天巧。
嗟哉浑沌死,乾坤至,造作万物丑妍巨细各有理。
问此谁主何其精,恢奇谲诡多可喜。
人於其间乃复雕鑱刻画出智力,欲与造代追相倾。
拙者婆烫尚欲奋,工者固已穷夸矜。
吾观鬼神独人意异,虽有至巧无所争。
所以虢山间,埋没此宝千万岁,不为见者惊。
吾又以此知妙伟之入在百世後,造始乃与元气并。
画工粉墨非不好,岁久剥烂空留名。
能从太古到今日,独此不朽由天成。
世人尚奇轻货力,山珍海怪采掇今欲索。
此屏後出为君得,胡贾欲价著不识。
吾知金帛不足论,当与君诗两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