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赠黎安二生序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zhào jùn sū shì,yú zhī tóng nián yŏu yĕ。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zì shŭ yĭ shū zhì jīng shī yí yú,[chēng,chèn,chèng] shŭ zhī shì,yuē lí shēng、ān shēng zhĕ。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jì ér lí shēng xié qí wén shŭ shí wàn yán,ān shēng xié qí wén yì shŭ qiān yán,rŭ yĭ gù yú。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dú qí wén,chéng hóng zhuàng [juàn,jùn] wĕi,shàn făn fù chí chĕng,qióng jìn shì lĭ;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ér qí cái lì zhī fàng zòng,ruò bù kĕ jí zhĕ yĕ。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èr shēng gù kĕ wèi kuí qí tè qĭ zhī shì,ér sū jūn gù kĕ wèi shàn zhī rén zhĕ yĕ。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qĭng zhī,lí shēng bŭ jiāng líng fŭ sī fă [cān,cēn,shēn] jūn。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jiāng xíng,qĭng [yŭ,yú] yán yĭ wèi zèng。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yú yuē:「yú zhī zhī shēng,jì dé zhī yú xīn yĭ,năi jiāng yĭ yán xiāng qiú yú wài xié?

」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lí shēng yuē:「shēng yŭ ān shēng zhī xué yú sī wén,lĭ zhī rén jiē xiào yĭ wèi yū kuò。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jīn qiú zĭ zhī yán,gài jiāng jiĕ huò yú lĭ rén。

」余闻之,自顾而笑。」yú wén zhī,zì gù ér xiào。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fū shì zhī yū kuò,shú yŏu shèn yú [yŭ,yú] hū?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zhī xìn hū gŭ,ér bù zhī hé hū shì;

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zhī zhì hū dào,ér bù zhī tóng hū sú。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cĭ yú suŏ yĭ kùn yú jīn ér bù zì zhī yĕ。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shì zhī yū kuò,shú yŏu shèn yú [yŭ,yú] hū?

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jīn shēng zhī yū,tè yĭ wén bù jìn sú,yū zhī xiăo zhĕ ĕr,huàn wèi xiào yú lĭ zhī rén。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ruò yú zhī yū dà yĭ,shĭ shēng chí wú yán ér guī,qiĕ [zhòng,chóng] dé zuì,yōng jù zhĭ yú xiào hū?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rán zé ruò yú zhī yú shēng,jiāng hé yán zāi?

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wèi yú zhī yū wèi shàn,zé qí huàn ruò cĭ;

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wèi wèi bù shàn,zé yŏu yĭ hé hū shì,bì wéi hū gŭ,yŏu yĭ tóng hū sú,bì lí hū dào yĭ。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shēng qí wú jí yú jiĕ lĭ rén zhī huò,zé yú shì yān,bì néng [zé,zhái] ér qŭ zhī。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suì,suí] shū yĭ zèng èr shēng,bìng shì sū jūn,yĭ wèi hé rú yĕ?

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注释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赏析

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先介绍黎、安二生的由来,再说明写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如何认识迂阔。迂阔,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用这一形容个性的词。如果抛开它那略带贬义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如果他的观点、信念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迂阔的表现正是难能可贵的。曾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才对迂阔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从文中反映的背景来看,黎、安二生由于“学于斯文”,即酷爱韩愈、柳宗元以至欧阳修、苏轼所倡导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讥笑;而曾巩也因身体力行地追求“道”,给自己带来一些“患”。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浅薄了。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背景

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诗人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448篇诗文

诗文推荐

玉质欲藏如许脆,铁芒何苦太尖生。

老人气衰,饮食无几。

食肉不消,食菜寡味。

柳槌石钵,煎以蜜水。

便口利喉,调养肺胃。

一冬二冬,你侬我侬。

暗中偷笑,当面脱空。

虽是寻常茶饭,谁知米裹有虫。

岂不见南泉道夜来好风,吹折门前一枝松。

虎憎鸡嘴,闻者畏之。

后人衡鉴不高,唤作二俱弄险。

新庭靖安,祖后燕怡。

有开圣谋,累崇天基。

典章文明,声容葳蕤。

御于邦家,日寿日慈。

网细鱼稠,药多病甚。

棒喝交驰,一品二品。

山僧恁麽逞驴唇,痴客徒劳劝主人。

户牖见通,墙壁生碍。

簸箕有唇,洞庭无盖。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且作麽生是真说,屋头泉溜响无休,砌下寒蛩声更切。

我馂惟阜。

我肴孔庶。

嘉味既充。

食旨斯饫。

属厌无爽。

冲和在御。

击壤齐欢。

怀生等豫。

烝庶乃粒。

实由仁恕。

火景方中南讹秩。

靡草云黄含桃实。

竹才生便直,梅到死犹香。

惜春正是上春时,何处春情可赋诗?

吴王台下斗芳草,苏小门前歌《柳

蟹生溪味爽,梅报野香疏。

拙鸠巢杉刺棚,曙出昏入俱不鸣。

双雏脱壳羽翅生,母来哺餵雏无声。

鸠能默默各远祸,一日高飞啄庭果。

蓂褪尧阶八叶,桃翻禹浪三层。

欢传崧岳挺生申。

儿女团栾争庆。

名注长生仙籍,未须仰祝龟龄。

芳联子舍早蜚声。

富贵荣华鼎盛。

去年曾寿生朝。

正黄菊、初舒翠翘。

今岁雕堂重预宴,梨雪香飘。

是时梨花盛开。

明年应傍丹霄。

看宝胯、重重在腰。

鹊尾吹香笼绣段,且醉金蕉。

吴会风流。

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

瑶台绛阙,依约蓬丘。

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

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

方面委元侯。

致讼简时丰,继日欢游。

襦温袴暖,已扇民讴。

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

当恁时,沙堤路稳,归去难留。

玉匣聊开镜。

轻灰暂拭尘。

光如一片水。

影照两边人。

月生无有桂。

花开不逐春。

试挂淮南竹。

堪能见四邻。

石中火隐怎生昭。

水里金藏要却遭。

石火须恁心火取,水金决得肺金淘。

火教锻炼真铅汞,金要增添快剑也。

二件相投成一件,大罗天上列仙

茫茫。

苍苍。

青山绕、千顷波光。

新秋露风荷吹香。

悠飏心地翛然,生清凉。

古岸摇垂杨。

时有白鹭飞来双。

隐君如在,鹤与翱翔。

老仙何处,尚有流风未忘。

琴与君兮宫商。

酒与君兮杯觞。

清欢殊未央。

西山忽斜阳。

欲去且徜徉。

更将霜鬓临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