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水调歌头·百堞龟城北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băi dié [guī,jūn,qiū] chéng bĕi,jiāng shì yuăn lián kōng。

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gāng,gàng] liáng jì shè,hún sì xī jiàn yĭn cháng hóng。

覆以翬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fù yĭ huī fēi huá yŭ,zài yĭ yú fú dié shí,shŏu hù yŏu shén lóng。

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hăo kàn fà yuán shuĭ,gŭn gŭn jìn liú dōng。

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sī mă shì,líng yún qì,gài qún gōng。

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dāng nián tí zhù,cóng cĭ zòu fù dòng tiān róng。

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guŏ jià yáo chē shĭ shŭ,néng zhì zhū mán chén hàn,qióng zuó dào réng tōng。

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jì yŭ dēng qiáo zhĕ,nŭ lì jì qián gōng。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原序: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成都城北旧有一座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州治 》,桥有送客观,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最初离蜀赴长安时 ,曾题辞于此,曰 “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太平御览·地部·桥)引《华阳国志》作司马相如题桥柱云云,与单行本稍有不同),意即不做高官誓不还乡。后来此志竟成,果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车驷马返蜀,一时太守以下郊外迎接 ,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 ,蜀人把这视为荣耀(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唐岑参《升仙桥》“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注水,滔滔无尽期 。”即咏其事。升仙桥南宋时业已破旧,孝宗绍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至十七年四月,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将其重加修建,改名“驷马桥”,并撰有《驷马桥记》。观本篇小序可知,桥将竣工时,同僚们赋词祝贺,作者遂填此阕以作答谢。但,原唱今已失传,只剩下这篇“报李”之作了。全词紧紧围绕“驷马桥”在作文章。“百堞 ”二句,先写此桥所在之地、所跨之江。“龟城”是成都的别名。相传战国时秦大臣张仪初筑此城,屡筑屡坏,后见大龟从江中而出,巫者让张仪按龟之行迹筑城,果然城筑而不坏。见宋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 》。“江”,此指郫江,系长江上游支流之一,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都江会合。郫江气势磅礴,遥接长天,景色极为雄阔,又得雄伟绵延之城垣映衬其间,更其壮观,而“江 ”既浩荡若此,则“江”上之“桥”的巍峨与伸展不问可知。写“江”正所以写“桥”焉。然而“江阔桥更长”的写法,在词人犹觉不足以显示“桥 ”的气魄之大 ,故下文又设喻为夸张。以“长虹”拟“桥”,这是夸大 ;以“溪涧”拟“江”,这是夸小。驷马桥的矫健雄伟,就在这“大”与“小”的对比中突出出来了。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楚使子虚以云梦泽“方九百里”夸言楚国之大,齐乌有先生则以齐国”吞若云楚者八九 ,其于胸中曾不带芥”抑而胜之。本篇笔法,与此相近。细细品味,“杠梁”二句的精彩之处尚不止于此。如“济涉”字、“饮 ”字,也都是词眼所在。就事实而言,“江”动而“桥”静”但据实写来,便无诗意。词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桥墩比作人腿,写“桥”迈开大步涉水过江;又将桥身比作渴虹,张开大嘴吮吸湍流。—“静”物“动”写,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前四句,作者作远观江桥,先绘背影,再描桥姿,层次分明,读者心中已生桥之大概。“远”“浑”等词极具气魄,桥之伟岸淋漓尽现于此。以上从大处落墨 ,是对驷马桥的宏观描写 。至“覆以”二句,精雕细琢,转入微观。桥巅之,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着,势如羽军鸟振翅;桥底有层叠的石墩负载着,形如鱼鳖浮游。似这等巧夺天工、美仑美奂的建筑物,合有神灵护佑。相传隋军战舰自成都东下伐陈时 ,“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 ,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 ,船住则龙止,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见《隋书·高祖纪 》开皇八年伐陈诏),于是词人不假旁搜,顺手引入词中,更为此桥抹上一道奇光幻彩。桥以“马”名,而词人在具体摹写与渲染时,又调动“羽军”,“鱼”、“龙”等动物字词,且与首句“龟城”之“龟”字遥遥相映,别具匠心。尽客这些飞禽水族均非其实 (“羽军”、“鱼”、“龟”分别物化、附属于“华宇”、“叠石”和“城”,“龙”则纯出于虚拟 ),能够引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使人若见羽军飞于天、龟行于陆、鱼浮江面,龙潜水底,这就加倍地给“郫江长虹图”增添了勃勃生机。作者宏观写桥极有气势、细处入手更富神韵、语言生动灵活,视角多变,短短三句,桥之精美跃然纸上。自《尚书·禹贡》以后,古人以为长江发源于蜀中的岷山,后世文学家信之不疑,晋郭璞《江赋》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苏轼是四川人,其《游金山寺》诗亦云:“我家江水初发源。”词人以浓墨重彩描绘此桥传神之后,不无自豪地宣称:新桥落成在望,很快便可登桥观览,欣赏那刚发源不久的江水滚滚东流了!上阕起处由“江”出“桥 ”,至此又由“桥”入“江 ”,峰回路转,岭断云连,章法缜密地结束了上阕。上阕着重写“桥 ”,然题面中“驷马”二字尚无着落,故下阕即转而述司马相如事。江势雄伟,桥姿壮丽,地灵如此,人杰若何?写江写桥,自然言及登桥之人 ,两阕之间的过渡,亦可谓“山岩巉绝之际,飞梁而行”(明李腾芳《山居杂著》)了。换头三句,高度赞扬司马相如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谓其登桥上路、出蜀赴京之际,气宇轩昂,压倒了当世的诸公。以下二句,一则述“题柱”之举,勾锁上文;一则进而叙述其入京后牛刀小试,初露锋芒。按《史记》本传载其为天子游猎赋(即《上林赋》)献给汉武帝,帝大悦,任用其为郎官,“奏赋动天容”即是谓此。至“果驾”三句,登峰造极,备述其雄图大展,衣锦荣归。传载相如为郎官数岁,武帝遣其为使其回乡安抚巴蜀地区,后又出使西南邛、稢等少数民族统治区,致使诸少数民族首领皆请为汉臣,汉与邛、稢间断绝了的交往自此重新畅通。这两次出使,于国家而言,稳定了西南边陲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汉王朝与西南诸少数民族的联系,贡献甚大;于个人而言,实现了当年乘赤车驷马重返成都的豪语壮志,也算心满意足,利国利家成功成名了,驰誉乡里,垂名清史对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的价值,莫此为甚了。词人虽只是根据史料,敷衍成文,但无限神往之情,已洋溢在字里行间。作者,推崇前贤,目的是激励后进;表彰古之登桥者 ,正为激励今之登桥者奋起 。所以才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最后两句:“寄语登桥者 ,努力继前功 !”词人重修此桥之旨,以“驷马”名桥之旨,以及撰此词之旨,便昭然揭出。为山九仞,有此一篑封顶,便出云霄之上,全词有此作收束意味登时深远有加。通观全词,既为桥而作 ,则上阕写桥由粗及精,继而下阕独展“驷马”之旨趣,由古励今。层次分明。不乏深意,实属佳作。就思想内容而论,本篇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某些封建社会士大夫阶级的局限性,如大汉族主义倾向、对于个人功名利禄的汲汲追求等等 ,这些固然不足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词人所歌颂的并非古人为禄利争夺之为,而是符合国家、民族利益之举,词人赞此,也是想表达个人的荣耀应在为国家、民族尽职尽责中实现词中所含蕴着的奋发、进取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唐宋词里司马相如事者汗牛充栋,大抵着眼于他的文学才华以及他与卓文君的浪漫爱情,而本篇独取其在政治建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逆言之即“见仁者仁,见智者智 ”,如果说他人之词乃词人之词,那么京镗此词则便是政治实干家之词了!有宋一代是我国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出繁荣局面,其表现之一即地方官吏颇留意于保护整修古迹、新辟名胜,功成之时,辄延请名士或亲自挥毫为文以记,故此类散文佳作层出不穷,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苏轼《超然台记 》、陆游《铜壶阁记》等皆是。我们常说南宋豪放派词人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这方面仅仅着眼于他们词中的散文句法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到散文题材对词作的渗透。即以此词而论,它难道不是一篇协律押韵、入乐可歌的《驷马桥记》么?

诗人简介

京镗(1138 —1200)字仲远,南宋丞相、词人,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淳熙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绍熙二年(1191),召为刑部尚书。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丞相,六年进左丞相,封翼国公。卒年六十三。卒后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有诗集七卷、词集《松坡居士乐府》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四有传。► 49篇诗文

诗文推荐

百年青天过鸟翼。

万年枝上凝烟动,百子池边瑞日长。

帝居在震。

龙德司春。

开元布泽。

含和尚仁。

羣居既散。

岁云阳止。

饬农分地。

民粒惟始。

雕梁绣栱。

丹楹玉墀。

灵威以降。

百福来绥。

除坛西郊,坎其声鼓。

百灵至止,结来作主。

秬鬯湛淡,玉斝觩觖。

是谓嘉德,神其安留。

寻常多逐从禽飞,才得春风百样啼,毛羽不佳谗舌便,桃花枝上骂黄鹂。

大木百围生远籁,朱玄三叹有一音。

飧若入咽,百无一全。

布袋头一结,百城消息绝。

蜡人冰不冰,万里一条铁。

珊瑚枝枝撑著月。

更有邻墙全处士,醉吟能泛百杯宽。

南溟浮天,旁通百兹。

风樯迅疾,琛舶来还。

民商永赖,坐消寇奸。

荐兹嘉觞,弭矣惊润。

百载镜中容。

仰手为祥覆手凶。

生死荣华今在目,休逢。

疾速回心认祖宗。

得得妙相从。

灭尽三尸九个虫。

一气浩然调养正,冲融。

免击精蓝

屋角岩花烂熳,林间春色温和。

处处儿童采蕨,纷纷幽鸟营窠。

祖意西来没消息,树头百舌语犹多。

百室机杼,衣褐具宜。

民以卒几,神实惠之。

言举祀典,答神之釐。

有篚斯陈,振古如兹。

百鸟啼春风,村村自花柳。

揭示目前机,大地人积压有。

随声逐色,活陷重围。

盖色骑声,翻成窠臼。

牢关击碎,海岳平沈。

山鸟自啼花自笑,到头一点不关心。

百丈清规,千古洪范。

藏这则虚空绝迹。

用之则纲令森严。

茱萸堰在吴牛死,茱萸堰废吴牛闲。

吴牛闲,东南百货来如山。

才难如此。

一门生许奇男子。

长公更是惺惺底。

千百年间,一寸心为纸。

人知公在诗书里。

天知公在诗书外。

人间百顺由公起。

公把无心,总备人间事。

少工艺文,朱丝练弦,黄流在璋古注云:璋,瓚也。

值虞廷戛击,箫韶之乐,周王寿考,追琢其章。

汾水雁飞,鼎湖龙远,魂返今无异域香。

浮生短,更两轮屋角,来去荒忙。

人言八十鹰扬。

笑千岁如何尺捶量。

但负图龟马,藏之为宝,舐丹鸡犬,去不能将。

友鲁申公,师浮丘伯,尚可教书村学堂。

投老泪,瞻越山紫翠,陵树青苍。

扰扰匆匆,红尘满袖,自然心在溪山。

寻思百计,真个不如闲。

浮世纷华梦影,嚣尘路、来往循环。

江湖手,长安障日,何似把鱼竿。

盘旋。

那忍去,他帮纵好,终异乡关。

向七峰回首,清泪班班。

西望烟波万里,扁舟去、何日东还。

分携处,相期痛饮,莫放酒杯慳。

御兵戈刀,斧不能斫。

经大劫水,火不能著。

姊夫小舅有来由,佛面猪头何处求。

二百年来龟岭下,三山依旧水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