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南乡子 集句

怅望送春杯。chàng wàng sòng chūn bēi。

渐老逢春能几回。jiàn lăo féng chūn néng jĭ huí。

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huā măn chŭ chéng chóu yuăn bié,shāng huái。

何况清丝急管催。hé kuàng qīng sī jí guăn cuī。

吟断望乡台。yín duàn wàng xiāng tái。

万里归心独上来。wàn lĭ guī xīn dú shàng lái。

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jĭng wù dēng lín xián shĭ jiàn,pái [huái,huí]。

一寸相思一寸灰。yī cùn xiāng sī yī cùn huī。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怅望送春怀 ”,起笔取杜牧《惜春》诗句,点对酒伤春意境。怅望着这杯送春之酒,撩起了比酒更浓的伤春之情。次句直抒伤春所以伤老 。“渐老逢春能几回”取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句。杜甫此诗是飘泊成都时作。渐老,语意含悲。逢春,则一喜。能几回?又一悲。非但一悲,且将逢春之喜也一并化而为悲。一句之中一波三折,笔致淡宕而苍老。前人谓杜诗笔老,说得极是。东坡拿来此句,妙在正好写照了自己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的相似心情。东坡黄州诗《安国寺寻春》云“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 ”,可尽此句意蕴。此时正是看花叹老,对酒思家,所以下句便道:“花满楚城愁远别。”此句取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诗 。时当春天,故曰花满。谪居黄州,正是楚城。远离故国,岂不深愁!花满楚城,触目伤心,真是春红万点愁如海呵!取此句实在切己之至。楚城一语,已贯入词人受迫害遭贬谪的政治背景这一深层意蕴,并隐然翻出之,词句便不等同于伤春伤别之原作 ,这极能体现集句古为今用之妙。“伤怀 ”,短韵二字,分量极重,囊括尽临老逢春远别之种种痛苦。上片有此二字自铸语,遂进一步将所集唐人诗句融为己有。“何况清丝急管催”,此句取自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诗。伤心人别有怀抱,更何况酒筵上清丝急管之音乐,只能加重难以为怀之悲哀 。周邦彦《满庭芳》云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语意相似,若知人论世,则东坡此句实沉痛过之。过片着力写思乡之情。“吟断望乡台”,取自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诗 。义山原诗云:“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这里虽是取其下句,其实亦有取上句。东坡宦游本不忘蜀,其《醉落魄·席上呈杨元素》云:“故山犹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退隐还乡,几乎是东坡平生始终缠绕心头的一个情结。人穷则思返本 ,何况南迁愈远故国 。当饮酒登高之际,又怎能不倍加望乡情切!下边纵笔写出 :“万里归心独上来 。”此句取自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诗。词人归心万里,同筵的诸君,又何人会此登临之意?“独”之一字,突出了词人的一份孤独感。东坡黄州诗《侄安节远来夜坐二首》云 :“永夜思家在何处?”语意同一深沉。万里归心,本由宦游而生,更因迁谪愈切。无可摆脱的迁谪意识,在下句进一步流露出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盖有深意。原诗云:“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两句之中,“闲字”三见。东坡取其诗意,是整个地融摄,又暗注己意。春日之景物,只因此身已闲,始得从容登临见之真切如此。此句虽是言登临览景,其实已转而省察自身 。“闲”之一字,饱含了自己遭贬谪无可作为的莫大痛苦。“徘徊”二字,也是下片唯一自铸之语,但它所关消息甚大,暗示着词人此时心态由外向转而内向之一过渡。辗转徘徊,反思内心,正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结笔取李义山《 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诗句,沉痛至极,包孕至广。东坡黄州诗《寒食雨二首》云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 ,死灰吹不起 ”,正是结笔乃至全词的极好注脚。君门不可通,故国不可还,两般相思,一样寒灰。东坡在黄州,自有人所熟知的旷达一面,可也有心若死灰的另一面,此词反映的就是东坡当时心态中灰色的一个侧面。此词落墨于酒筵,中间写望乡,结穴于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反思 ,呈现出一个从向外观照而返听收视、反观内心的心灵活动过程。由外向转而内向,是此词特色之一。而此词则证明,东坡词横放杰出风格之外,更有内敛绵邈之一体。若进一步知人论世,则当时东坡之思想蕲向,实已从前期更多的向外用力,转变为更多的向内用力。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丰三年(1080)谱云 :“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可见此词呈现反观内心之特色并非偶然。同时,词中取唐人诗句无一而不切合词人当下之现境、命运、心态,既经其灵气融通,遂焕然而为一新篇章,具一新生命。集句为词,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如自己出,是此词又一特色。东坡这首集句词之成功 ,足见其博学强识,更足见其思想之自由灵活。选取前人成句合为一篇叫集句。这本是诗之一体,始见于西晋傅咸《七经诗》。宋代自石延年 、王安石到文天祥,都喜为集句诗,天祥《集杜诗》二百篇最为著名。王安石以集句为词,开词中集句一体。苏轼作有《南乡子·集句》三首,这是其第二首,词中所集皆唐人诗句。详审词意,当作于贬谪黄州时期。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485篇诗文

诗文推荐

何处可魂消。

京口终朝两信潮。

不管离心千叠恨,滔滔。

催促行人动去桡。

记得旧江皋。

绿杨轻絮几条条。

春水一篙残照阔,遥遥。

有个多情立画桥。

遗爱满南州。

千骑曾为万里游。

琳馆归来,无责更无忧。

坐听笙歌醉玉舟。

香雾郁金虬。

春入梅花助献酬。

请祝遐年,长笑挹浮丘。

何止莘君一百筹。

||

英誉蔼西秦。

襟量温和别有春。

落笔妙词新可喜,精神。

玉叶琼葩不染尘。

后逸鲍参军。

谁道儒冠误却身。

相见莫谈尘世事,销魂。

趁取追欢

霭霭度春空。

长妒花阴月影中。

曾为清歌还少驻,匆匆。

变作春前喜气浓。

一笑为谁容。

只许幽人出处同。

却恐等闲为雨后,东风。

吹过巫山

萍梗涉天隅。

遣累刳情物物无。

漱石枕流甜养浩,勤劬。

拈弄龟蛇入玉炉。

黑水产金珠。

曲岸红霜润点酥。

体*寸丸丹品妙,无虞。

驰骤神通

戊己媾阴阳。

斡运专权摄四傍。

驱驾天元随呼吸,非常。

来往绵绵造化昌。

气聚结玄霜。

壶鼎冰凝透体香。

神变灵通归物物,清凉。

无碍真空

万里载浮名。

忆昔从容下帝京。

冉冉七年如昨梦,分明。

赢得存存夜气清。

谁使滥专城。

有罪当诛尚薄刑。

细数当时同省士,皆卿。

落落韵阳独九龄。

一雪静林皋。

冷*浮阳气不骄。

菜甲榆椒浑不动,寂寥。

赚得轻黄上柳条。

诗思苦相撩。

酒*新来顿绝交。

连夜客窗寒似水,无*。

谁约春风

流景去难縻。

浮世危如拍浪C322。

才遇中秋聊对月,佳期。

了怕晴明未可涯。

人月本相依。

果是今朝恰背违。

孤负楼台多少醉,堪悲。

何忍滂沱与毕离。

两手擘鸿蒙。

慧剑飞来第一峰。

外道修罗惊缩项,神通。

造化元来在掌中。

锻炼玉炉红。

**吹嘘藉巽风。

十月脱胎吞入腹,坤宫。

立见三清

袅娜破瓜余。

豆寇梢头二月初。

众里腰肢遥可识,应殊。

暗里犹能摸得渠。

醉侧不须扶。

唤作周家行画图。

背立欠伸花絮底,知无。

未信丹青画得如。

老境日蹉跎。

无计逃他百病魔。

强打支撑相伴住,难呵。

也是先生没奈何。

耳重眼花多。

行则欹危语则讹。

暗地自怜还自笑,休麽。

智者能调

阴重雨垂垂。

并马西郊试薄衣。

红蕊未开花已过,迟迟。

不见东风著意时。

酒到更须辞。

报答春光旧有期。

勤苦著书妨作乐,痴痴。

莫学衰翁万事非。

洛人谓牡丹为花而不名也。

向秀注庄子,示嵇康曰:妨人作乐尔。

绣鞅玉钚游。

灯晃帘疏笑却收。

久立香车催欲上,还留。

更且檀唇点杏油。

花遍六么球。

面旋回风带雪流。

春入腰肢金缕细,轻柔。

种柳应须柳柳州。

无处著春光。

天上飞来诏十行。

父老欢呼童稚舞,前江。

千载周家孝义乡。

草木尽芬芳。

更觉溪头水也香。

我道乌头门侧畔,诸郎。

准备他年尽锦堂。

出户绣帘垂。

拂面从他细细吹。

乘兴有谁招访戴,难为。

暖帐薰炉醉不知。

闲看逐风时。

欲著梅花又却飞。

雅兴佳人回舞袂,相宜。

试比冰肌可煞肥。

嗟见世间人。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沈沦。

只为从来认识神。

作麽有疏亲。

我自降魔转法轮。

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

幻化空身即法身。

黄耳讯初收,为说鸥汀与鹭洲。

争问主人归近远,飕飕。

定是登高九月头。

有酒且相酬,莫管西风满鬓秋。

今日是今明日古,休休。

转首鄞江总别愁。

淅米剑头炊。

枵腹雷鸣出险诗。

诗客眼高轻视鹤,如鸡。

终是鸡群有等威。

供饲不如期。

柰此瓶储告尽时。

也胜劈琴馋俗子,充饥。

穷饿相从

日日老莱衣。

更解风流蜡凤嬉。

膝上放教文度去,须知。

要使人看玉树枝。

剩记乃翁诗。

绿水红莲觅旧题。

归骑春衫花满路,相期。

来岁流觞曲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