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绿树听鹈鴂。lǜ shù tīng tí jú。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gèng nà kān、zhè gū shēng zhù,dù juān shēng qiē。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tí dào chūn guī wú xún chù,kŭ hèn fāng fēi dōu xiē。

算未抵、人间离别。suàn wèi dĭ、rén jiān lí bié。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mă shàng pí pá guān sài hēi,gèng cháng mén、cuì niăn cí jīn què。

看燕燕,送归妾。kàn yàn yàn,sòng guī qiè。

将军百战身名裂。jiāng jūn băi zhàn shēn míng liè。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xiàng hé liáng、huí tóu wàn lĭ,gù rén cháng jué。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yì shuĭ xiāo xiāo xī fēng lĕng,măn zuò yī guān sì xuĕ。

正壮士、悲歌未彻。zhèng zhuàng shì、bēi gē wèi chè。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tí niăo huán zhī rú xŭ hèn,liào bù tí qīng lèi cháng tí xuè。

谁共我,醉明月。shuí gòng wŏ,zuì míng yuè。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此闲居瓢泉之作。茂嘉:稼轩族弟,生平不详。据刘过《沁园春·送辛稼轩弟赴桂林官》词意,当是勉力抗金而重忠义节气的人。时调官桂林,稼轩有二词赋别(另一首,见下篇)。《离骚补注》:宋人洪兴祖著,谓“子规、鹈二物也”。  叠用四事,前二事薄命女子,后二事失败英雄,但均属生离死别,且关涉家国命运,足见词人已不囿于兄弟情谊,而是暗寓家国兴亡和个人身世之感。此词既文思跳荡,文章法井然。词以啼鸟兴起,啼鸟托住,中间叠用故实曲笔传情。结韵翻出送人本旨,旋到旋收,且情境兼胜,沉郁苍凉。或谓此江淹《恨赋》笔法,或谓此源出唐诗“赋得体”;然一旦用于词体,便成创格。  ②“绿树”三句:借鸟声托意,言临别不堪绿荫深处众鸟啼鸣悲切。鹈鴂(tíjué题决)、杜鹃、鹧鸪:三种鸟,啼声皆悲,故言“更那堪”,即不忍闻其悲声。  ③“啼到”两句:鸟啼悲切,恨花尽春去。《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按:《广韵》称鹈鴂“春分鸣则众芳生,秋分鸣则众芳歇”。  ④“算未抵”句:言啼鸟伤春虽苦,总抵不上人间离别之苦。按:以下即叠用四件人间离别之事。  ⑤“马上”两句:此人间离别第一事,言昭君出塞,别离汉家宫阙。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后宫宫女,因和亲赐嫁匈奴王呼韩单于。马上琵琶:谓在琵琶声中远离故国。石崇《王明君辞序》:“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李商隐《王昭君》诗:“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关塞黑:边关要塞一片昏暗。长门:汉武帝曾废陈皇后于长门宫,后泛指失意后妃所居之地。这里借言昭君辞汉。按:或谓此即用长门本事,与昭君无涉,即认为此词共用五事。翠辇(niǎn捻):用翠羽装饰的宫车。金阙:宫殿。  ⑥“看燕燕”两句:此人间离别第二事,言庄姜送归妾。燕燕:《诗经·邶风》有《燕燕》诗:“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毛传》以为此“卫庄姜送归妾也”。据《左传·隐公三年、四年》:卫庄公妻庄姜无子,以庄公妾戴妫之子完为子。完即位未久,就在一次政变中被杀,戴妫遂被遣返。庄姜远送于野,作《燕燕》诗以别。  ⑦“将军”三句:此人间离别第三事,言李陵别苏武。李陵: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曾以五千之众对十万敌军,兵尽粮绝而北降匈奴,故辛词谓“将军百战身名裂”。苏武:亦西汉武帝时人。奉命出使匈奴,羁北不降,北海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终得返汉。苏武归汉,李陵饯别河梁。《文选》载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又,《汉书·苏武传》载李陵送别语:“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河梁:桥。故人:指苏武。长绝:永别。  ⑧“易水”三句:此人间离别第四事,言荆轲离燕赴秦。据《史记·刺客列传》: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命荆轲出使秦国,相机刺杀秦王。临行之际,太子丹及众宾客皆白衣素服相送于易水之上。有高渐离者击筑起乐,荆轲和乐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悲壮,送者无不为之动容(并见《战国策·燕策》)。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衣冠似雪:指送行者皆白衣素服。壮士:指荆轲。悲歌:指《易水歌》。未彻:尚未唱完,意谓声犹在耳。  ⑨“啼鸟”两句:谓啼鸟如知人间别离之恨,当由啼泪进而啼血,益发悲哀。如许恨:即指上述种种人间别恨。  ⑩“谁共我”两句:谓与族弟别后孤独无伴,惟与明月共醉。-----------转自“羲皇上人的博客”-----------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词的开头几句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 ”,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 。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 ”,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 ,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意,以兴下文“苦恨 ”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 ,常悲鸣出血 ,声像“不如归去 ”。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 、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 ”,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 ”、“长当从此别”等句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 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 。“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 。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68篇诗文

诗文推荐

玉友避嫌,竹奴专宠。

听官丐闲,诗勇不将。

女姑听。

女姑听。

学取麻姑至净清。

依他妙善行。

莫惺惺。

莫惺惺。

外做憨痴内自灵。

功成赴玉京。

全家一意道心坚。

皆因宿世缘。

精严精谨愈精专。

真诚实可怜。

听教化,悟微言。

尘劳渐渐捐。

内调神息两绵绵。

功成自证仙。

扶风宜甫,听余教旨。

你从前、入道未是。

终有洪禧,旧交朋、陆山后至。

一一须、听他玄理。

山头休去,此中居止。

兼乞觅、庵粮便利。

直待盈盈,恁时节、同将师礼。

住十洲、大家欢喜。

风定波纹细。

夜无尘、云迷地轴,月流天位。

摇裔飞来江山鹤,犹作故乡嘹唳。

清境里、伴人无睡。

应叹余生舟似泛,浪涛中、几度身尝试。

书有恨,剑无气。

从渠俗耳追繁吹。

抚空明、一窗寒簟,对人如砥。

梦倚银河天外立,云露惺惺满袂。

看多少、人间嬉戏。

要话斯心无分付,路茫茫、还有亲朋至。

应为我,倒罍洗。

蕊宫阆苑。

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

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

柳腰轻,莺舌啭。

逍遥烟浪谁羁绊。

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

却驾彩鸾,芙蓉斜盼。

愿年年,陪此宴。

介居僧尚杂,警听鹤犹聋。

漠漠平沙初落雁。

黄花浊酒情何限。

红日渐低秋渐晚。

听客劝。

金荷莫诉真珠满。

坐上少年差气岸。

题诗落帽从来惯。

戏马龙山当日燕。

真奇观。

尊前未觉风流远。

檐前洛阳道,下听走辕声。

树荫春城绿,山明雪野晴。

云藏天外阙,日落柳问营。

缓步应多乐,壶歌咏太平

张都料,最奔波。

盖因手作忒偻罗,惹偻罗,没奈何。

听予劝,离巢窝。

闲闲闲里炼冲和。

得真修,止大罗。

说著成凄楚。

正尘飞、岷峨滟滪,兔嗥狐舞。

颇牧禁中留不住,弹压征西幕府。

便一舸、月汀烟渚。

四塞三关天样险,问何人、自辟_鼯路。

成败事,几今古。

荼_芍药春将暮。

最无情、飘零柳絮,搅人离绪。

屈指秋风吹雁信,应忆西湖夜雨。

谩岁月、消磨如许。

上下四方男子志,肯临歧、昵昵儿曹语。

呼大白,为君举。

光世出门头懒回,身将西去犯斗魁。

风云自系鹏鹄健,里道正为骅骝开。

忆初乡赋选主司,数州侧脑听外台。

一朝吾乡腾荐口,姓名喜得丁与裴,笔摇试席动千指,匠精反愧木尽材。

六人既拔里中杰,黑白自可消怨猜。

君名稍稍近人底,岂是天意激后来。

主司南宫顷第一,又尝礼部预拣才。

颇伤辞律变新进,怪僻一鼓波遂颓。

既而移书六人者,历数齐弊有可哀。

且言文章贵体要,试格尤要合准裁。

六人既拜主司教,青云捷路知力推。

方今最曰场屋公,实艺可进那用媒。

君胸二纪富珍蕴,每向纸上挥琼瑰。

挂名省壁定显赫,续取科第仍崔嵬。

明年跃马游街尘,请君饮乾临别杯。

连日湖亭风色好,今朝赏遍东城。

主人留客过清明。

小桃如欲语,杨柳更多情。

为爱暮云芳草句,一杯聊听新声。

水流花落叹浮生。

故园春更晚,时节已啼莺。

绿树成阴后,群芳稍歇时。

谁将新濯锦,挂向最长枝。

卷箔香先入,凭栏影任移。

赏频嫌酒渴,吟苦怕霜髭。

架迥笼云幄,庭虚展绣帷。

有情萦舞袖,无力罥游丝。

嫩蕊莺偷采,柔条柳伴垂。

荀池波自照,梁苑客尝窥。

玉李寻皆谢,金桃亦暗衰。

花中应独贵,庭下故开迟。

委艳妆苔砌,分华借槿篱。

低昂匀灼烁,浓淡叠参差。

幸植王宫里,仍逢宰府知。

芳心向谁许,醉态不能支。

芍药天教避,玫瑰众共嗤。

光明烘昼景,润腻裛轻rG. 丽似期神女,珍如重卫姬。

君王偏属咏,七子尽搜奇。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

前念是凡,后念是圣。

脱体无依,因邪打正。

须弥顶上击金钟,七佛如来合掌听。

秋色到东篱,金散菊团香馥。

预借浮觞高会,为作长年祝。

蟹螯如臂酒如渑,橙橘半黄绿。

唱我新词一釂,听尊前丝竹。

今日十,昨日姨。

日来日往,阿谁知有。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而今谁动口。

家山好,凡事看来轻。

一壑尽由侬饾饤,三才不欠你称停。

有耳莫闲听。

静地里,点检这平生。

著甚来由为皎皎,好无巴鼻弄醒醒。

背后有人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