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

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译文

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出来的,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工作,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也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受到称许呢?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天天在屠杀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这几个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了。若要说到近代,那种品行不遵循法度,专门违法乱纪的人,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有的人(诚如孔子教诲的那样,)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选择;说话要待到合适的时机才启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愤懑,结果反倒遭遇灾祸。这种情形多得简直数也数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主义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议谋划”,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孔子又说:“富贵如果能够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贱的职务,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气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世间到处混浊龌龊,那清白高洁的人就显得格外突出。这岂不是因为他们是如此重视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样鄙薄富贵与苟活啊!“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贾谊说:“贪得无厌的人为追求钱财而不惜一死,胸怀大志的人为追求名节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为追求权势而不惜一死,芸芸众生只顾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灯,方能相互辉照;同是一类,方能相互亲近。”“飞龙腾空而起,总有祥云相随;猛虎纵身一跃,总有狂风相随;圣人一出现,万物的本来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齐虽然贤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由于追随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而他们的名字(由于没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没了,不被人们所传颂,真可悲啊!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注释

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出来的,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工作,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也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受到称许呢?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杀害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着采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采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天天在屠杀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这几个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了。若要说到近代,那种品行不遵循法度,专门违法乱纪的人,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有的人(诚如孔子教诲的那样,)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选择;说话要待到合适的时机才启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愤懑,结果反倒遭遇灾祸。这种情形多得简直数也数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主义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议谋划”,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孔子又说:“富贵如果能够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贱的职务,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气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世间到处混浊龌龊,那清白高洁的人就显得格外突出。这岂不是因为他们是如此重视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样鄙薄富贵与苟活啊!“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贾谊说:“贪得无厌的人为追求钱财而不惜一死,胸怀大志的人为追求名节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为追求权势而不惜一死,芸芸众生只顾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灯,方能相互辉照;同是一类,方能相互亲近。”“飞龙腾空而起,总有祥云相随;猛虎纵身一跃,总有狂风相随;圣人一出现,万物的本来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齐虽然贤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由于追随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而他们的名字(由于没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没了,不被人们所传颂,真可悲啊!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诗人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21篇诗文

诗文推荐

眉似箒粗,面如漆墨。

人道慈悲,谁知恶毒。

蒿篱关猛虎,宽处有威。

笔管养苍龙,直中藏曲。

喜臧仓沮,不遇鲁侯。

忍伯夷饥,不食周粟。

使君未知我,得自吞毡翁。

我未识使君,已闻伯夷风。

十年诗卷里,未面先从容。

顷我客东都,寄声谢老农。

绣衣南州来,是尔使君公。

为尔扫菜色,无襦当夜缝。

东都逆旅人,零落如霜蓬。

一廛愿为氓,归热鸟脱笼。

既登君子堂,倒戈避诗锋。

紫芝秀眉宇,东野凛长松。

怜我骨硉兀,槽枥骈儿童。

秣以玉山禾,不置凡马中。

去年溪城月,使君马如龙。

呼我载后车,诗月相朣胧。

朅来桑麻间,午梦因村舂。

使君亦留犊,往吸长安钟。

相望渺云海,烟雪迷西东。

遥传摛彩笔,秀句争考功,那知古槐畔,苦语如秋蛩。

一笑答支山,万事付瘖聋。

吞舟亦失水,蚍蜉登背胸。

拂钟虽不铮,缀履岂所工。

天高白虎殿,日永明光宫。

去参鵷鹭群。

勿羡高飞鸿。

乞米未作廉,送米岂为辱。

且炊子美饭,试伯慁伯夷腹。

虽无乳烝豚,便可蔬当肉。

料得贤孟光,举案欢自足。

邵杜二良守,相逢欲沾醉。

促膝一开颜。

衮衮言有味。

或叹季路宜,或语伯夷是。

各怀忠义心,要终岂同异。

我实疏贱躯,政治未使试。

预兹高古谈,懦志生勇气。

明当馔汤饼,疾雨晦天地。

一日不见君,何止如三岁。

口腹尚乖期,荣华可推类。

嗟嗟勿复问,安恬固无媿。

昔人性嗜古,服用皆古先。

有虞作漆器,弊碗历世传。

货赀以得之,其费溢万千。

孔席伯夷杖,乾没乃复然。

家贫遂行乞,犹丐九府钱。

此语虽诙嘲,义理兹可研。

学古学其心,其用则蹄筌。

轩辕骑苍龙,舜入九嶷巅。

古意已寥廓,如酒醨其元。

君生万世下,劫火经几燃。

作堂表佳目,意与开辟连。

譬如引猿臂,踶跂摸苍天。

虽则如上说,胶谈岂称贤。

今人亦古人,面目等媸妍。

饥食寒而衣,天地靡变迁。

浇风扬末尘,胡为莫洗溅。

忘机便神守,抱朴贵纯全。

六籍灿日星,泓泓圣贤渊。

滑净一几神机妙算,羲皇列吾前。

薰染庶可久,膏肓傥其痊。

闻君憙事者,有子鸾凤骞。

作诗助鼓譟,吾徒俱勉旃。

宁饮三斗水,不揖褦襶子。

宁食三斗葱,不踏龙断市。

伯夷圣之清,饿死不受滓。

死犹清可为,况乃未必死。

几人浊恶海,鸡鸣为利起。

魏其武安门,洒削胃脯氏。

揶揄首阳山,自伐我计是。

使清能死人,浊者亦死耳。

官居寂寞滨,不堕闤闠裹。

嚚尘一关隔,宛在水中沚。

楼居得未有,鉴影时自喜。

天空塔戴角,湖斂沙脱觜。

乌桕重量有阴,芙蕖淡秋蕊。

鹭点横烟稠,雁掠断云驶。

山缺女墙转,林斜僧屋倚。

江流在何许,危墙出半指。

长堤苔痕平,尽日无步屣。

有人为我来,寒冰照人只。

鸥盟以要之,相对弄清泚。

明月不满掬,一漱霜入齿。

}葹菉薋盈室,为君种兰宦。

户服艾盈腰,为君揽荃芷。

吾非好独清,浊亦君所耻。

千丈一寸浑,清恐不如此。

出门歌濯缨,声节中宫徽。

西风骑两鹄,碧落绝万里。

红白虽分两色,清香总是梅花。

早春风日野人家。

相对伯夷柳下。

爱影拈将灯取,惜香放下帘遮。

长安如梦只堪嗟。

乐此应须贤者。

我把酒,听君歌。

美人娟娟花灼灼,月照金樽光绰约。

有酒有歌君亦愁,把酒听歌君亦乐。

我有鹦鹉杯,君有鸬鹚杓。

一杯一杯复一杯,酒尽还沽共君酌。

我把酒,听君歌。

天不荒,地不老,人生百年休草草。

对花对酒且高歌,盖世功名亦枯槁。

满堂金玉守者谁,万事何如酒杯好。

君不见巢父许由空洗耳,伯夷叔齐空饿死。

范蠡扁舟挟西子,五湖风浪兼天起。

又不见相如怀璧空归来,廉颇善饭何壮哉。

谢安携妓入东山,苍生望望霖雨乾。

把酒劝君饮,请君为我歌。

燕昭筑台金满地,郭隗登台多意气。

刘琨梦里起听鸡,班超万里封侯归。

吾不见浣花溪头老翁哭,白首为儒守茅屋。

鄱阳江头逢道人,昔我先子游从亲。

口诵先子诗,别来三十春。

我悲不忍听,泫然泪沾巾。

道人见我少小日,嗟我老大空埃尘。

我谓道人言,姑愿有所陈。

公孙希世董生逐,子贡结驷原宪贫。

伯夷采薇避周粟,许由洗耳为尧民。

道虽有用舍,天实为屈伸。

子诚空门士,胡为甘隐沦。

迩来拔士到屠贩,圈牢往往生麒麟。

延英赐对不膜拜,下视罗什来姚秦。

方袍骑马使绝域,贺兰山前无缙绅。

如子固不羁,何不自化青云身。

今我迂疏不知返,悠悠如海空迷津。

无钱买山庐峰下,行欲东来长水滨。

子如厌世欲已矣,来寄瓶锡为吾邻。

三年戎服行,五岭文玉会。

跻攀上崖磴,厉揭涉潇濑。

十步九崎岖,山水何破碎。

坐信纸管仲小,自觉伯夷隘。

乃今来中州,万里如一概。

四望登原隰,桑麻蔚旆旆。

骅骝出清庙,过都真历块。

历历古战场,俯仰生感慨。

吾常涉重湖,东海际南海。

兹游冠平生,天宇更宏大。

心与太虚际,目空九围内。

男儿不出居,妇人坐帷盖。

反身以自观,须弥纳一芥。

以此处死生,超然万形内。

人夸之子得春早,道眼看来春最迟。

万木已悲欲瘦,一花才与水相宜。

乾坤寂寞常如客,今古平章无尽诗。

说著色香犹近俗,丹心祗许伯夷知。

梅花瘦而贞,霜磨雪折骨愈奇。

山礬清而野,桃李场中不肯移。

梅也似伯夷,礬也似叔齐。

水仙大似孤竹之中子,不瘦不野含仙姿。

人生但愿水仙福,梅兄礬弟真难为。

义重师匡。

业贵虚受。

襄野顺风。

西河杜帚。

表迹亏光。

降情回首。

道御百灵。

神行万有。

尊学尚矣。

继列传徽。

旗章或舛。

兹道莫违。

自堂及室。

异轸同归。

洋洋圣范。

楚楚儒衣。

铁笛穿花去。

问长安、市上生涯,而今何似。

破帽青衫尘满面。

不识何人共语。

且面壁、听风案此句“听”字上或“风”字下脱一字雨。

惟我虚中元识破,笑人间、日月无停杼。

名与利,莫轻许。

人生穷达皆天铸。

试灯前、为问灵龟,劝君休怒。

心肯命通元有数,何幸知音记取。

季主也、应留得住。

百岁光阴弹指过,算伯夷、盗F5C5俱尘土。

心一寸,人千古。

奔车之上无仲尼。

覆舟之下无伯夷。

魏王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

不辞破作两大樽,只忧水浅江湖窄。

我材aa18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

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

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

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

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谓实。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

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伯夷自甘首阳蕨,商臣不戴周日月。

那知世人冷笑渠,却言冯道有全节。

纷纷过眼万飞蚊,何如闭目日饮醇。

议论不从流俗变,吾宗赖有谪仙人。

谪仙品流居第一,射策王庭恣狂直。

不知天上闻不闻,见说奸臣俱辟易。

秋风鞭马衫蓝,一官聊渡试江南。

群从相从得髯尹,家学当须与剧谈。

江南风月归诗酒,二陆相从真得友。

无人肯伴栟榈狂,为我唤回脱帽张。

有无一理谁差别。

乐令区区浑未达。

事言无处未尝无,试把所无凭理说。

伯夷饥采西山蕨。

何异捣齑餐杵铁。

仲尼去卫又之陈,此是乘车入鼠穴。

四皓隐南岳。

老莱窜河滨。

颜回乐陋巷。

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

天下归其仁。

何患处贫苦。

但当守明真。

士如圭璋,自然廉隅。

一日无耻,不可以居。

上帝降衷,毁败是虞。

迁史作传,爰首饿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