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龙井题名记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

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释

1.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本名龙泓,原指山泉,龙井是以泉名井。附近环山产茶,即著名的西湖龙井茶。题名:题写姓名,以留作纪念。

2.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3.吴兴:今浙江吴兴县。过杭:经过杭州。

4.会稽:今浙江绍兴。

5.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6.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

7.日夕:将近黄昏。

8.航:渡。普宁:寺庙名。

9.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

10.“问龙井”三句:意谓我询问辨才大师派来的轿子在哪里,参寥便说,因我没有按时到达,轿夫已经抬回去了。“篮舆”,竹轿。

11.天宇开霁(jì):天空晴朗。“霁”,雨过天晴。

12.策杖:拄着手杖。并湖:沿湖。

13.雷峰:峰名,在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旧有塔,即雷峰塔。

14.南屏:山名,在杭州清波门西南九曜山东。

15.濯:洗,洗涤

16.灵石坞:山名,在杭州小麦岭西南,一名积庆山。

17.支径:小路。

18.憩(qì):休息。龙井亭:辨才法师所建。

19.酌泉:舀取泉水。据石:靠着石头。

20.庐舍:房屋。或:间或,有的。隐显:忽明忽暗。

21.激激:形容水流迅疾。

22.“殆非”句:意谓这一路的情景,恐怕不是人间所有的。

23.行二鼓矣:快二更天了。“行”,将要。

24.始:才。寿圣院:寺院名,离龙井约一里地。

25.谒(yè):拜见。

26.遂(suì)于是 就

27.书:书信
28.比:等到

赏析

本篇选自《淮海集》,写于元丰二年(1079)秋。这年春天,秦观要去会稽探望伯父,恰好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途经高邮,他们便一路同行,到吴兴(湖州州治所在地)分手。秦观到会稽后,听说苏轼被捕下狱,又渡江到吴兴问讯,而后再经杭州返回会稽。本篇记述“中秋后一日”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当是这次路过杭州时的事。第一年,辨才、参寥派人到黄州慰问已被贬官的苏轼,并捎去了秦观写的这篇《龙井题名记》。苏轼看后写道:“览太虚题名,皆予昔时游行处,闭目想之,了然可数。”(《秦太虚题名记》)

  《淮海集》中另有一篇《游龙井记》,也是元丰二年所作。文中着重叙述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解释风篁岭为什么多泉水,对所谓在龙井求雨有灵也发表了看法。比较起来,《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游”的味道显然浓一些。虽然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但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以及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同样也体现了词人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这一句是作者“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可想象出,深木树林中,隐隐闪着火光,两三户人家坐落在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境界。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漏出内心的欢愉。

诗人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619篇诗文

诗文推荐

程苏中兴什,同庵有后前。

前朝沙门首,辨净超卓然。

耆宿失闻聪,饫参余小全。

龙泓风篁巘,荏苒二十年。

缁俦几换易,岩崿岂变迁。

亭亭百岁杉,泠泠九渊泉。

梵音扰龙性,玄解忘鱼筌。

有客辇瑰诡,无情施缯钱。

佛法伫隆兴,般若须人传。

更令观刹丽,但俾子孙贤。

三空正觉路,一喻实相圆。

不替人天师。

重新演教禅。

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

西垣寂寞今已久,三贤文章凤池手。

朝来不复峦山中,后至傥谁居客右。

华堂刻石映今古,秀句连章动星斗。

鸰原棣萼俱相望,龙吟虎啸生辉光。

就中贡父我故乡,况有小阮争翱翔,翩翩亦试中书堂。

辙自绩溪蒙恩召还,将自宣城沿大江以归。

家兄子瞻以书告曰:“不如道歙溪,过钱塘,一观老兄遗迹。

”辙用其言。

既至吴中,迫于水涸,不能久留。

十月八日,游上天竺,子瞻昔与辩才师相好,今隔南山不得见,仍作三小诗以寄之。

我兄教我过东吴,遗墨山间无处无。

忽报冬潮催出氵匽,俗缘深重道心粗。

山色青冥叶未红,湖光凝碧晓无风。

行穷上下两天竺,望断南山龙井龙。

淮壖泱漭吹风沙,控胜写奇一湖好。

湖心寺乃成掌故,千岁废兴迹仍宝。

中间踵起善知识,吟觞画几联诸老。

坛场坛坫跨东南,绵绵神理余丛槁上人传衣恢未法,能截啮流资再造。

蟠胸龙象出狡狯,磊嵬架构照穹昊。

不见旻公三十年,杜侯旧句摇怀抱。

(上人以丁酉岁别余于长沙今垂三十年矣)兵戈喋血证初地,分我钟磬迷魂晓。

期挈疚斋访蔗叟,重接望社万物表。

(疚斋如皋冒氏为前淮安关监督蔗叟淮安段氏为登八十诗人望社为明末遗老会文湖寺所题名)

雁塔题名,宝津F854宴,盛事簪绅常说。

文物昭融,圣代搜罗,千里争趋丹阙。

元侯劝驾,乡老献书,发轫龟前列。

山川秀,圜冠众多,无如闽越豪杰。

姓标红纸,帖报泥金,喜信归来俱捷。

骄马芦鞭醉垂,蓝绶吹雪。

芳月素娥情厚,桂花一任郎君折。

须满引,南台又是,合沙时节。

先朝赐第白玉京,五世不出长安城。

每闻三岁射策罢,诸生盛服趋天庭。

禁门漏尽开九重,阙角仿佛晨光红。

衣冠是日集殿下,金支翠旗色相射。

空雷隐隐车转毂,鸣梢一声禁籞肃。

须臾云开飞六龙,皇帝亲御蓬莱宫。

宫槐满庭白日长,侍臣玉立分两厢。

众星煌煌拱北极,龙须负扆天中央。

羽林虎贲拥仗立,霜交陛戟摩秋光。

天风徐来雉扇举。

遥识重瞳似文祖。

胪传初罢日当午,起拜君恩谢明主。

日斜天门随仗出,车马联翩动阡陌。

金钱赐宴上林苑,千花万草生颜色。

少年得意凌青云,路人叹息家人迎。

昔为儿童亲风此,当时仰望如天人。

岂知生世逢艰难,流离忧患尤可怜。

乘舆巡狩在江表,亮阴三年犹不言。

诏令蜀都别选士,西游弹铗秋风前。

决科偶中太常第,意气岂复如当年。

临安太守今为谁,玉字能刻玻璃碑。

曲江题名岂料见,摩挲墨本心伤悲。

楚山联绵越山远,梦魂不到明光殿。

一官留滞未得归,此阙何时眼中见。

宝刀迎面摇寒雪。

琼梳掠鬓横新月。

红颊驻长春。

绿鬟轻绾云。

解飘并括敛。

到处题名遍。

飞诏待追还。

荣居供奉班。

元和伐蔡何危哉,朝廷百口无一谐。

盗伤中丞偶不死,利剑白日投天街。

裹疮入相议军旅,国火一再更檀槐。

上前慷慨语发涕,誓出按抚除睽乖。

指撝光颜战洄曲,阚如怒虎搏虺豺。

愬能捕虏取肝鬲,护送密乞完形骸。

笞兵夜半投死地,雪湿不敢燃薪点。

空城竖子已可缚,中使尚作唬儿哇。

退之道此尤俊伟,当镂玉牒东燔柴。

欲编诗书播後嗣,笔墨虽巧终类俳。

唐从天宝运中圮,廊庙往往非忠佳。

诸侯纵横代割据,疆土岂得无离(左亻右瓜)。

德宗末年惩战祸,一矢不试尘蒙(左革右义)。

宪皇初起众未信,意欲立扫除昏霾。

追还清明救薄蚀,屦敕主府拘穷蛙。

王师伤夷征赋窘,千里亦忌毫厘差。

小夫偷安自非计,长者远虑或可怀。

桓桓晋公忠且壮,时命适与功名偕。

是非末世主成败,烜赫今古谁讥排。

贤哉韦纯议北赦,仓卒两伐尤难皆。

重华声明弥万国,服苗干羽舞两阶。

宣王侧身内修政,常德立武能平淮。

昔人经纶初若缓,欲弃此道非吾侪。

千秋事往踪迹在,岳石款记如湘崖。

文严字丽皆可喜,黄埃蔽没苍藓埋。

当时将佐尽豪杰,想此兵祷陪祠斋。

君曾西边为拓本,濡麝割蜜亲劘揩。

新篇波澜特浩荡,把卷熟读迷津涯。

褒贤乐善自为美,当挂庙壁为诗牌。

寺下苍山蹲玉几。

两两髯龙,涧底*云起。

矮屋低垣祠短李。

旧题名胜今余几。

驳石阑干曾遍倚。

出没烟芜,见客青鼋喜。

隐隐蕉花修竹里。

长安王霸都,中更九朝业。

城夷池亦堙,复孰窥浩劫。

旧物奚所存,独有慈恩塔。

高标穹昊摩,壮阯坤倪压。

缅怀唐盛时,士子重科甲。

石间所题名,先后纷杂遝。

岁月曾几何,声光俱濌々。

吾将登绝顶,俯仰凌六合。

天风从东来,凉意客怀惬。

挽袖推腰踏破绅,旧闻携手上天门。

相逢应觉声容似,欲话先惊岁月奔。

新学已皆従许子,诸生犹自畏何蕃。

殿庐直宿真如梦,犹记忧时策万言。

(顿君及第时,余为殿试编排官,见其答策语颇直。

其后与子由试举人西京,既罢,同登嵩山绝顶。

尝见其唱酬诗十余首,顿诗中及之。

)十二东秦比汉京,去年古寺共题名。

(去岁见之于青州。

)早衰怪我遽如许,苦学怜君太瘦生。

茅屋拟归田二顷,金丹终扫雪千径。

何人更似苏司业。

和遍新诗满洛城。

“郡守苏轼、山人张天骥、诗僧道潜月中游”题名十六字,在徐州百步洪岸石,石半入水,水落辄隐隐见沙沫间,篙师渔人不能识,而崖石险绝,又非士大夫所暇寻阅者,故于世无传焉。

成化壬辰,予过徐,放舟洪下,畏险岸行,偶见此字,尝为诗纪之。

又八年庚子,予与洗马罗君明仲校文南畿归,工部主事尹廷用实理洪事,邀坐苏墨亭,则此石已为君所伐致,置之亭壁矣。

因与明仲各赋一诗遗尹君,留之亭中。

九月望日。

我昔彭城初泊舟,岸行百步观洪流。

手披荒藓看古石,上有坡翁旧时刻。

沙冲水啮四百年,字画半灭风神全。

我行见此三叹息,此物乃在风尘间。

冬曹尹君真好事,自扫巉岩凿苍翠。

山灵助喜河伯愁,白日骊珠照平地。

孤亭素壁高巃嵸,登堂见字如见翁。

山人在前僧在后,尚忆扁舟游月中。

崖端刻颂唐宗业,水底沉碑杜预功。

直将谈笑为故事,似与百战争豪雄。

高才直节古今少,片石价比千金同。

由来一代不几见,况我异世怀高踪。

凭君一拓数千本,遍使四海扬清风。

西源好,人在水晶宫。

长愿玉津名濯鼎,恰如龙井到天峰。

的的好遗风。

清彻底,岂忤李唐隆。

自浸岩前F625石洁,不笼天外岭云浓。

澄彻莹怀中。

麹尘犹沁伤心水,歌蝉暗惊春换。

露藻清啼,烟萝澹碧,先结湖山秋怨。

波帘翠卷。

叹霞薄轻绡,汜人重见。

傍柳追凉,暂疏怀袖负纨扇。

南花清斗素靥,画船应不载,坡静诗卷。

泛酒芳筒,题名蠹壁,重集湘鸿江燕。

平芜未翦。

怕一夕西风,镜心红变。

望极愁生,暮天菱唱远。

风波未息。

虚名浮利终无益。

不如早去备蓑笠。

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

君今既已装行色。

定应雁塔题名籍。

他年若到南雄驿。

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

天一生水清之精,天三生木清之英。

他清可备吾题名,不得精英未为清。

颜子园中亭突兀,远横一水近三木。

取其近者供所欲,太清也自生毛骨。

余岂无友非岁寒,岁寒之友天数三。

主人更与三者参,天合人合清相涵,四清之清俱不凡。

当国无功,归田有分,四山浓抹烟眉。

春云多变,清昼惠风稀。

欲踵兰亭故事,溪水涨、簪盍鹅池。

临修竹,一觞一咏,考古到辛彝。

当时。

龙衮侧,亲闻胪句,天语如丝。

谩三年博士,局冗争治。

底事绣衣留滞,青天瑞、奴隶皆知。

迎归诏,鸾台凤阁,名记壁间碑。

老匠隳山斩苍石,偃然巨璞长於席。

锐凿飞椎日鑱击,金錞嘲轰满虚室。

白沙礲就大禹圭,绀滑自同青玉色。

两螭攫拿相闹立,欲求大篆冠其额。

先生绝妙不须言,引墨为我一落笔,蟠屈玉箸入石壁。

吾曹名氏遂辉赫,异物不复容侵蚀。

鸡鸣丑,高楼大宅得安久。

常劝父母发慈心,孝得题名终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