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满江红·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jiā zhù jiāng nán,yòu guò le、qīng míng hán shí。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huā jìng lĭ、yī fān fēng yŭ,yī fān láng jí。

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hóng fĕn àn suí liú shuĭ qù,yuán lín jiàn jué qīng yīn mì。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suàn nián nián、luò jìn cì tóng huā,hán wú lì。

庭院静,空相忆。tíng yuàn jìng,kōng xiāng yì。

无说处,闲愁极。wú shuō chù,xián chóu jí。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pà liú yīng rŭ yàn,dé zhī xiāo xī。

尺素始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chĭ sù shĭ jīn hé chù yĕ,căi yún yī jiù wú zōng jì。

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mán jiāo rén、xiū qù shàng céng lóu,píng wú bì。

译文

我的家住在江南,又过了一次清明寒食节日。一场风雨过后,在花丛中的路上,一片散乱的落花。落下来的红花,静静地随着流水走了。园林里渐渐地觉得清绿的树叶茂密了。我计算了一下:年年刺桐花落尽的时候,寒天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

庭院寂静,我在空空地想着她。我为国而愁的太利害了,但没有地方说,因为那些流莺乳燕太可怕了,如果她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又要陷害我。如今也不知道书信在哪里,我想念的朋友仍然没有踪迹。空教我上楼去瞭望。我到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去了。即使是到了楼上也看不到我想念的人,只看见楼外的原野上一片碧绿的庄稼。

注释

清明寒食:这是春天的两个节日。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花径里三句:一番,前一个作一阵解,后一个作一片解。狼籍,散乱。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词:“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红粉:形容红花飘落。清阴,碧绿的树叶茂密。这是说:红花少了,绿叶多了。作者化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里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刺桐花:植物,豆料。一名海桐。落叶乔木,春天开花,有黄红、紫红等色。生长在南方。福建的泉州又名刺桐城。

闲愁:为国家之愁。作者在很多场合里,把国家之愁,都说作闲愁。

流莺乳燕:指权奸佞臣。他们鼓唇弄舌,搬弄是非。

尺素:书信。《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彩云,指想念的人。这两句是说:如今书信在哪里也不知道,我想念的人也不见踪迹。“彩云”又作“绿云”,意同。

谩教人三句:空教我,但实在没有脸面再上高楼了,楼外的平原上只有一片碧绿的庄稼。谩,作空、徒解。羞:没有脸面,这是说高楼上去的次数太多了,不好意思的再上了。层楼:高楼。平芜:平原、原野。

赏析

《满江红·暮春》一首十分委婉缠绵的伤春相思词,写一位空闺女子怀念情人而又羞涩难言的情绪状态,逼近婉约派词人秦观的风调。擅长于写豪壮沉郁之词的作者,能以似水柔情写女子的相思怨别,足见作者的大家风范。

  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也是长调最常用的章法。既属常见常用、那么易陷于窠臼,但是仔细体味该词,既不落俗套,又有新特点,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作到这一步,全赖骨力。具体地说每句之中,皆有其“骨”,骨者,是含义深厚、分量沉重,足以引人注目的字面;由骨而生“力”,就足以撑住各句,振起全篇。

  上阕写这女子眼中的暮春景象。这样写,不仅为下阕抒情作好了铺垫,而且已暗蓄着红颜难久而年华虚度的悲愁。起韵点明时间地点,情韵含藏。如“家住江南”,看来不过点明地点,却能突出这是一位比之塞北女子更娇柔的江南女子的哀怨。如写清明寒食,不过是先叙出抒情的特定时间,为下文写景著力,却以一个“又”字传神,表明不止一次独自度过暮春的寂寞和哀怨,使往年暮春的心情被其调动起来。以下一气贯注,铺写残春凋零景象,也于景中含情。“一番……一番……”的句式。是抒情重笔,表明经过许多次风雨之后。如今的花径里已经狼藉不堪了。“红粉”两句,接前风雨而来,实描花落水流红的残春景象,和绿意渐浓、园林寂寞的风光。其中的一“暗”字,一“渐”字,如钝刀割肉,拉长了感觉的时间,令人想见她饱受煎熬的时间很长。除了写出时光的流转之外,在古典诗词的传统语境里,还有一定的象征意味,象征着青春羌貌的流失。特别是作者用“红粉”一词时,花落所隐含的美人衰老无华的意思更明显。“算年年”以下数语,拈出刺桐一花,以作补充,变泛论为实说。用一“算”字,总束暮春风光,并举出很少入词的暮春刺桐花落,来表明春光的不再,天气的转暖。“寒无力”三字,颇为生新惹目,自是“骨”之所在。寒,谓花朵瘦弱。故无力附枝,只得随风飘落,不而清阴绿叶之盛壮,若得以耀威于枝头。寒花与密叶之比较,亦可使人联想倘能结合作者的处境、心绪而谓其隐含君子失意与小人得势之喻,似非无稽。这样残春景象,在他有点有面的描写中,被收拾无遗,而这位江南女子的伤春之情,也已经从中沁出。就章法而论,此处隐含的比喻,则是由上阕写景转入下阕抒情的过渡,唯其含而能隐,故尤耐人寻味。

  下阕在此描写的基础上,写她的孤寂和苦闷,羞涩和矜持,把一个含羞含情的年轻女子的相思情愫,刻画得体贴入微,美轮美夹;换头的“静”宁,承上启下,既指芳花凋零之后的寂静,也写情人不在的孤寂。因为难以忍受这过度的“静”,所以她“相忆”远方的游子,可是在“相忆”之始,她己感觉“相忆”的徒劳——“空”于是明证,正像上阕起韵的“又”字一样,这里的“空”字,也很能含蓄传恨。以下写“相忆”之情不仅“空”,而且“无说处”,这就加倍传写了她的苦闷和幽怨,所以她感到“闲愁极”。然而这无尽的闲愁。这带有幽怨的相思,依然是“无说处”的。以下就“无说处”转写作者的羞涩和种持。这满怀的闲愁,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仅不能对伊人说。对别人说,而且还生怕流莺乳燕知道。这里,在她极度的羞涩和矜持中,似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段感情是不能为外人所窥破的,是非同寻常的。由是,她只好自己隐忍着,在情感的苦汁里泡得透湿。“尺素”以下,由眼前所感苦境,转入对于游子的痴情等待中去。言其既得不到伊人的一封信,也不知道伊人如今身在何方。以“彩云”这一美好的称谓指称对方,表明了她的痴迷未减,以“依旧”来暗怨游子的薄幸,一直未告诉她自己的行踪。这一痴一怨,与前文相亿而无说处一样,表明她的内心充满着惶惑和矛盾,欲爱不得,欲罢不能。结韵虽然把她内在情愫化为情蕴饱满的形象,所传达的感情也如此充满了矛盾:她羞亡层楼,怕见平芜,却又倩不自禁,登楼远望。作者写女子的相思,运笔如此缠绵悱恻,细腻宛转,确能勾魂摄魄,令人赏叹无置。

  对于这样一首从女性那一面写来的闺中念远词,因为读解到这一层次不能窥见抒情主体的精神风貌,所以人们往往试图给它“最终的解释”,即把它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状态联系起来,因而得出它是一首政治寄托词的结论。如以春意衰败寄托时局衰微之意,以盼望游子音讯,寄托盼望北伐消息之意,以怕流驾乳燕,寄托忧谗畏讥之心,也就是说,词中这位寂寞的江南女子,是作者对于自己的政治形象的审美化和柔化创造。中国诗词既然原有“美人香草”的抒情路子。采取这一角度来解释本词,也就未必不可以成立。只不过要句句扣死。却也未免失于穿凿。倒不如果取“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认知态度,更为合理。

  比兴寄托,乃风骚之传统,宋人填词,也多是继承这种传统,该词就是如此。而词人命笔,每托其意于若即若离之间,致使作品带有“模糊性”的特点。

  此种模糊性,非但无损于诗歌的艺术性,有时且成为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因素,越是模糊、不确定,越能引人求索耐人寻味。此种貌似奇怪的现象,正是诗歌艺术的一大特点。就读者之求索而言,倘能得其大略,即当适可而止;思之过深,求之过实,每字每句都不肯放过,则会认定处处皆有埋藏,又难免要捕风捉影,牵强附会。

背景

宋代泉州曾环城种植大量刺桐树。元代时马可波罗即称泉州为刺桐城。辛弃疾于绍熙三年(1192)至五年(1194),曾在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等官,此词约写于此时。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68篇诗文

诗文推荐

魂梦断,难寻觅。

前度刘郎,重来访、玄都燕麦。

回首地、暗香销尽,暮云低碧。

啼鸟犹知人怅望,东风不管花狼籍。

又凄凄、红雨夕阳中,空相忆。

繁华梦,浑无迹。

丹青笔,还留得。

恍一枝常见,故园春色。

尘世事多吾欲避,武陵路远谁能觅。

但有山、可隐便须归,栽桃客。

一夜繁霜,便染得、乾坤澄寂。

秋满眼、萧萧云树,凄凄风日。

山色偏供羁旅恨,年光肯为英雄息。

只寒花、不减旧时香,天应惜。

官况薄,劳耕织。

诗律在,森戈戟。

更山城容我,清尊瑶瑟。

不是皇家劳结网,姓名底用人间识。

喜使君、时有一笺来,云烟湿。

访雨寻云,无非是、奇容艳色。

就中有、天真妖丽,自然标格。

恶发姿颜欢喜面,细追想处皆堪惜。

自别后、幽怨与闲愁,成堆积。

鳞鸿阻,无信息。

梦魂断,难寻觅。

尽思量,休又怎生休得。

谁恁多情凭向道,纵来相见且相忆。

便不成、常遣似如今,轻抛掷。

万紫千红,都不似、玉奴一白。

三数萼、有冰霜操,无脂粉色。

长共竹君松友伴,岂容蝶使蜂媒入。

似惠和、伊任与夷清,兼三德。

能洁己,能娱客。

成子后,调羹役。

更岁寒风味,时然后出。

春浅吹回羌管寸,夜阑吟费花笺尺。

炯使星、两两月黄昏,真诗伯。

饤饾残花,也随分、红红白白。

缘底事,春才好处,又成轻别。

芳草凄迷归路远,子规更叫黄昏月。

倚阑干、触处是浓愁,凭谁说。

我不厌,尊箓挈。

君莫放,笙歌彻。

自河南丞相,有兹宾客。

一笑何曾千古换,半醺便觉乾坤窄。

怕转头、天际望归舟,江山隔。

小小华堂,朱阑外、乱山如簇。

更云中仙掌,一峰高矗。

南极老人呈瑞处,丙丁躔次光相烛。

又谁知、堂上有闲人,无拘束。

宾朋至,须歌曲。

风月好,纷丝竹,都不管、世间是非荣辱。

屈指如今侪辈少,几人老后能知足。

问此身、何地寄生涯,唯松菊。

雨涩风悭,双溪閟、几曾洋溢。

长长是、非霞散绮,岫云凝碧。

修禊欢游今不讲,流觞故事何从觅。

待它时、水到却寻盟,筹输一。

燕舞倦,莺吟毕。

春肯住,才明日。

池塘波绿皱,小荷争出。

童子舞雩浑怅望,吾人提笔谁飘逸。

记去年,修竹暮天寒,无踪迹。

秋意冷然,对宇宙、一尊相属。

君看取、都无凝滞,天机纯熟。

水拍池塘鸿雁聚,露浓庭畹芝兰馥。

笑何曾、一事上眉头,萦心曲。

兴不浅,船明玉。

人更健,巾横幅。

问人间底处,升沉迟速。

气压暗岩虹半吐,眼明平楚云相逐。

但年年、屈指问西风,_新_。

风引舟来,恰趁得、东楼嘉集。

正满眼、轻红重碧,照筵浮席。

更是姓黄人作守,重新墨妙亭遗迹。

对暮天、疏雨话乡情,更筹急。

嗟世眼,迷朱碧。

矜气势,才呼吸。

彼蔡章安在,千年黄笔。

腐鼠那能鹓凤吓,怒蜩未信冥鹏翼。

与史君、酌酒酹兴亡,浇今昔。

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

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

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

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无似有,游丝细。

聚复散,真珠碎。

天应分付与,别离滋味。

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

向此际、别有好思量,人千里。

听说梅山,一邱内、深藏曲折。

过醒心桥下,水光清彻。

迤逦跻攀登翠岭,沈沈壑千峰列。

更小亭、风露逼华堂,荷香发。

歌声动,云横阙。

舞腰转,风回雪。

正良辰美景,众宾欢悦。

老子中间聊笑傲,酒行莫放觥筹歇。

愿此生、长似钓璜公,添华发。

洞府瑶池,多是见、桃红满地。

君试问、江海清绝,因何抛弃。

仙境常如二三月,此花不受春风醉。

被贩儿、俚妇折来看,添憔悴。

泛雪艇,摇冰枻。

溪馆静,村扉闭。

须祁寒彻骨,清香透鼻。

孤竹赤松真我友,姚黄魏紫非吾契。

笑方壶、日日绕南枝,犹多事。

||

火禁初开,深深院、尽重帘箔。

人自起、翠衾寒梦,夜来风恶。

肠断残红和泪落。

半随经雨飘池角。

记采兰、携手曲江游,年时约。

芳物大,都如昨。

自怨别,疏行乐。

被无情双燕,短封难托。

谁念东阳销瘦骨。

更堪白纻衣衫薄。

向小窗、题满杏花笺,伤春作。

谁知恩爱,变成怨恨。

世道何常,都一似、水流云出。

叹自古、燕巾滥宝,楚山迷璧。

老我如今观变熟,行藏语嘿惟有时适。

似沧溟、容得乘禽飞,双凫集。

花露晓,松风夕。

经味永,山光吸。

历岩中考第,案头月日。

物欲强时心节制,才资弱处书扶掖。

拟棕鞋、桐帽了平生,投簪舄。

一片顽心,何楼子、无穷生灭。

被化机、般弄驰骋,许多颠*。

贩骨如山成底事,迷情似海难超越。

痛亘初、灵物久沉埋,尘沙劫。

求出离,须猛烈。

寻知友,谈冰雪。

下功夫磨拭,寿光明彻。

风定波清潭底现,云开冷浸天心月。

问哑人食蜜味如何,无言说。

银漏穿花,星河浅、窗胧曙色。

烧蜜炬、锦帏春煦,瑞烟濛幂。

堂上金钗行十二,庭前珠履三千客。

捧流霞、潋滟玉东西,歌声溢。

全五福,知无敌。

来百禄,知无极。

抱龙骧勋策,小劳公力。

袖内光藏神武剑,他年待正天西北。

顾贱夫、何可共功名,攀麟翼。

元本当初,无一物、万缘蒙漠。

叹同流学道,谁肯死前除削。

两掌三拳空热闹,扬眉瞬目千般作。

看眼光、落地见贤家,抬手脚。

绝妄念,忘人我。

名利断,是非躲。

伴烟霞深处,坦然行乐。

境灭心忘无生豁,断云来往寥天廓。

显一轮孤月射寒潭,实无错。

一派秋声,年年向、初寒时节。

早又是、半天惊籁,满庭鸣叶。

几处捣残深院日,谁家敲落高楼月。

道声声、总是玉关情,情何切。

斗云起,偏激烈。

随风去,还幽咽。

正归鸿帘幕,栖鸦城阙。

闺阁幽人千里思,江湖旋客经年别。

当此时、寂寞倚阑干,成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