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洛阳旧谱。
只许姚黄独步。
若比广陵花。
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
今日荆榛狐兔。
君莫说中州。
怕花愁。
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充满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作者独辟蹊径,写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虏北行,诸后妃相随,沦落金邦。南宋爱国诗人念及此辱,无不愤慨感伤,生活在南宋末年的刘克庄,痛感朝廷腐败,国势衰颓,报国无门,故托牡丹以发愤,抒其黍离之哀。
首二句写牡丹的身世。所谓“洛阳旧谱”,是指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其中云:“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又云:“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这里单举姚黄,是以姚黄代名贵牡丹花种。“独步”二字,准确、简洁地说出这些牡丹的美丽和名贵。
词人遥想当年中州繁华,人们竞赏牡丹,姚黄魏紫独占魁首,盛况何等空前?这不仅是深情地赞美,而且也饱含着词人对北方故土的思恋之情。
三、四句转写目前。“广陵花”,指芍药和琼花。“杨州芍药,名著天下。”(《遯斋闲览》)琼花洁白而香,有“无双”之誉。(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太亏他”的意思是:芍药、琼花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犹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的牺牲品。这是对牡丹的同情,也是对朝廷当政者的怨愤。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句,描绘了国破家亡后中州的惨象,同时,也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词人的忧国之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文字极为精炼,含义极为丰富。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含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怯懦,而是更翻进一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惭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汉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宋末年,作者那种不平静的心潮是不言而喻的。结句说“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词人采用曲折写法,不仅能表现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引读者进入境界,仿佛与牡丹相对,见其愁态,而不能无动于衷。
百川乃宗巨海。
众星是仰北辰。
九州攸同禹迹。
四海合德尧臣。
朝阳栖于鸣凤。
灵畤牧于般麟。
云玉叶而五色。
月金波而两轮。
凉风迎时北狩。
小暑戒节南巡。
山无藏于紫玉。
地不爱于黄银。
虽南征而北怨。
实西畧而东宾。
既永清于四海。
终有庆于一人。
匡赞之士或从渔钓。
云雨之才乍叹幽谷。
寻芳者追深径之兰。
识韵者探穷山之竹。
克明其德贡以三事。
树之风声言于九牧。
协用五纪风若从事。
农用八政甘作其榖。
殊风共轨见之周南。
异亩同颖闻之康叔。
祁寒暑雨是无胥怨。
天覆云油滋焉渗漉。
幸无谢上古之淳人。
庶可以封之于比屋。
莺带春来,鹃唤春归,春总不知。
恨杨花多事,杏花无赖,半随残梦,半惹晴丝。
立尽碧云,寒江欲暮,怕过清明燕子时。
春且住,待新篘熟了,却问行期。
问春春竟何之。
看紫态红情难语离。
想芳韶犹剩,牡丹知处,也须些个,付与荼コ。
唤取聘婷,劝教春醉,不道五更花漏迟。
愁一饷,笑车轮生角,早已天涯。
贤圣为上兮,必俭约戒身,鉴察化人,所以保福也。
如何不思,荒恣是为?
上下隔塞,人神怨奰;
敖恶无厌,不畏颠坠。
圣贤为上兮,必用贤正,黜奸佞之臣,所以长久也。
如何反是,以为乱矣?
宠邪信惑,近佞好谀;
废嫡立庶,忍为祸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