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1、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
2、将星:”,《隋书·天文志 》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3、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
4、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
5、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
6、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此处指匈奴国都
1、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
2、将星:”,《隋书·天文志 》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3、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
4、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
5、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
6、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此处指匈奴国都
全诗从出征写起,写到为求胜利,不惜牺牲。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 。“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 ,“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 ”,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 。“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 ”,都下定“忘身 ”、“报国”的决心 。“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 。“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抚翼和鸣整羽族。
不得已,忽分飞,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临水送将归。
悲笳嘹唳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
几往返兮极浦,尚裴回兮落晖。
岸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
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
拍手阑干外。
想回头、人非物是,不知何世。
万事情知都是梦,聊复推迁梦里。
也幻出、云山烟水。
白白红红虽褪尽,尽倡条、浪蕊皆春意。
时可醉,醉扶起。
瀛洲旧说神仙地。
奈江南、猿啼鹤唳,怨怀如此。
三五阿婆涂抹遍,多少残樱剩李。
又过雨、亭皋初霁。
惭愧故人相问讯,但一回、一见苍颜耳。
谁念我,鹪鹩志。
晓云阁雨。
疏梅缀玉,尘尾闻谈吐。
精忠许国,才华扌离锦,尘劳释去。
六印雄图,百川明辩,苏张谁数。
有奇谋欲下,阴山族帐,惟英卫、可接武。
想见临戎丰度。
慨然定、中原疆土。
果惊一坐,折冲遐裔,嘉言循古。
安拊疲民,静摧骄虏,无烦旗鼓。
看功成、入辅中兴,永佐乾坤主。
送客归来灯火尽。
西楼淡月凉生晕。
明日潮来无定准。
潮来稳。
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
南风为解佳人愠。
莫学时流轻久困。
频寄问。
钱塘江上须忠信。
幼则随群,长而异众,一心法?行持。
书符咒水,治病救灾危。
建德和偷不显,厌华丽、粝食粗衣。
亲曾遇,重阳师父,传授入希夷。
自知功行满,速来访我,径就归期。
便怡然拂袖,应限宜时。
此者彭城了了,马风风、当赋新词。
长生得,携云仙去,跨鹤赴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