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shè jiāng cǎi fú róng,lán zé duō fāng cǎo。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cǎi zhī yù wèi shuí,suǒ sī zài yuǎn dào。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huán gù wàng jiù xiāng,cháng lù màn hào hào。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tóng xīn ér lí jū,yōu shāng yǐ zhōng lǎo。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背景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诗人简介

诗文推荐

蕊宫阆苑。

听钧天帝乐,知他几遍。

争似人间,一曲采莲新传。

柳腰轻,莺舌啭。

逍遥烟浪谁羁绊。

无奈天阶,早已催班转。

却驾彩鸾,芙蓉斜盼。

愿年年,陪此宴。

政术自学术,本来同一机。

后生溺华采,用世理或违。

恭惟自孔氏,六籍探险指归。

心清事自简,吏瘠民则肥。

芙蓉憔悴菊垂丛。

宵月辉西极。

女圭映东海。

佳丽多异色。

芬葩在奇采。

绮缟非无情。

光阴命谁待。

不与风雨变。

长共山川在。

人道则不然。

渭散随风改。

灵园同佳称。

幽山有奇质。

停采久弥鲜。

含华岂期实。

长愿微名隐。

无使孤株出。

春又晚。

枝上绿深红浅。

燕语呢喃明似翦。

采香人渐远。

草色池塘碧软。

丝竹谁家坊院。

拂拂和风初著扇。

蜂情愁不展。

世道日交丧。

浇风散淳源。

不采芳桂枝。

反栖恶木根。

所以桃李树。

吐花竟不言。

大运有兴没。

群动争飞奔。

归来广成子。

去入无穷门。

已是三堪乐,更是百无忧。

山朋溪友呼酒,互劝复争酬。

钓水肥鲜鳊鳜,采树甘鲜梨栗,罢稏一齐收。

树底飞罢盖,溪上放轻舟。

笑鸱夷,名已谢,利还谋。

蜗蝇些小头角,何事被渠钩。

春际鹭翻蝶舞,秋际猿啼鹤唳,物我共悠悠。

倚棹明当发,归梦落三洲。

芙蓉露下闲庭晚。

犹觉秋容浅。

惊心莫道岁华赊。

已有官梅轻放、小春花。

西风河汉溪流月。

月下疏疏雪。

新妆喜是寿阳人。

鸾鉴不劳呵手、对寒云。

短褐尚时吟杜曲,采芝何处问春峰。

屋角岩花烂熳,林间春色温和。

处处儿童采蕨,纷纷幽鸟营窠。

祖意西来没消息,树头百舌语犹多。

薄言采之,遵彼山曲。

汝来迟迟,去我何速。

伊时之人,谁适与同。

不与我好,殆其觏凶。

元规端委,得似幼舆丘壑。

人言此辈宜高阁。

几载种天随菊,采庞公药。

龙尾道、难安汗脚。

浮荣菌_,选甚庶官从橐。

对床句、子真佳作。

安用羡伊结驷,叹侬罗雀。

呼便了、沽来共酌。

龟峰深处隐,岩壑静、万尘空。

任一路白云,山童休扫,却似崆峒。

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

旋采生枝带叶,微煎石鼎团龙。

从容。

吟啸百年翁。

行乐少扶筇。

向镜水传心,柴桑袖手,门掩清风。

如何晋人去后,好林泉、都在夕阳中。

禅外更无今古,醉归明月千松。

茫茫苦海两无边。

无限迷鱼戏黑渊。

我掷金钩钓有缘。

线儿牵。

引上神州采玉莲。

龙鸾仅比闽团酽,盐酪应嫌北俗粗。

采愧吴僧身似腊,点须越女手如酥。

舌根遗味轻篙,腋下清风稍袭肤。

七碗未容留客试,瓶中数问有余无。

连汀接渚,萦蒲带藻,万镜香浮光满。

湿烟吹霁木兰轻,照波底、红娇翠婉。

玉纤采处,银笼携去,一曲山长水远。

采鸳双惯贴人飞,恨南浦、离多梦短。

宝帐香重重,一双红芙蓉。

弱龄诵书史,所慕在经世。

靦颜科目中,颇恨愆素志,天府两贡书,耻逐时粧媚。

诸公娱乐赏音,偶玷春官第。

王明渴畴咨,临轩有故事。

明当鼓枻下,陛对去天咫。

采兰有常供,胡为轻万里。

趋庭愿有闻,丁宁汝其识。

谨无曲学阿,恐作儒冠耻。

士当志远大,富贵余事耳。

百拜请书绅,誓言其敢替。

万古洙泗传,岂为青紫计。

兰芷生兮芙蓉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