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

”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版本一)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

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

管领群臣来贺。

(版本二)

译文

①尊俎:酒器,代指宴席。刘向《新序》说:“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

②燕可伐欤曰可:《孟子·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燕可伐欤?”孟子曰:“可。”“燕”借指会心。

③楼台:指相府。

④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⑤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注释

①尊俎:酒器,代指宴席。刘向《新序》说:“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

②燕可伐欤曰可:《孟子·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燕可伐欤?”孟子曰:“可。”“燕”借指会心。

③楼台:指相府。

④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

⑤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赏析

上半阕写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势,说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天时、地利与人和都对南宋王朝有利,因而伐金是切实可行的。对自己力量的自豪和肯定,是向当地朝野普遍存在的自卑、畏敌情绪的挑战。进入下半阕,由全国形势说到韩侂胄本人:先写今日治国,次写明年胜利。句中那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不要说在当时存在巨大的鼓舞力量,即使现在去读,也给人增添信心和勇气。

  刘过词学辛弃疾。黄说刘过:“多壮语,盖学稼轩也。”(《花庵词选》),以此篇而论,在艺术上就有以下两点颇有辛词精神:第一、大量使用前人成句和典故,增强了词篇的表现力。比如,此词上片“天时地利与人和”化用《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而该句在说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利的同时,还有着强调人和的作用,这样,一方面使得它与前两句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符合向韩侂胄祝寿的主题。其次,“‘燕可伐欤?’曰:‘可’”用《孟子·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欤?’孟子曰:‘可。’”由于用了“圣人”之言,并把侂胄伐金和历史上的伐燕联系起来,既使语气铿锵有力,又巧妙地完成了向下片的过渡。下片中的“带砺山河”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厉,通砺,磨刀石),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原典的意思是:即使黄河变得像带子那么窄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么小了(意思永远不可能),诸侯的封国也将安然无恙,勋臣之富贵将永远传给子孙后代。使用这个典故,把韩侂胄暗中比作汉高祖的开国重臣,预祝他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却不露阿谀之态,深得寿词之三昧。“大家齐唱《大风歌》”用《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市,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饮。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刘过的“大家齐唱《大风歌》”,容易想起“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歌词,而这类歌词,对于山河破碎的国家,对于大批背井离乡的人民,对于求功心切的韩侂胄,无疑都是一种鼓舞。第二、语言流利、洒脱,具有辛词酣畅淋漓的情味。

  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和以下几种语言材料的使用分不开的:一、口语和熟语,如“大家齐唱”、“四方来贺”、“谋臣尊俎”、“将士干戈”;二、散文成句,如“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三、常用典故,如所用《孟子》两则与《史记》两则。这些词语由于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因而读来亲切明快,一气呵成。

背景

公元1204年(宋宁宗嘉泰四年)韩侂胄定议伐金,其用心是为建功固宠。当时南宋国用未足,军备松弛,人心未集,不久韩侂胄就挥师北上,结果大败而归。故这次北伐本身意义不大,但在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抗战派军民长期受压制之后,还是确实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战派人士和全国军民的响应。刘过的这首词即是当年为祝贺韩侂胄生日而写的,词中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868篇诗文

诗文推荐

生民以来,道莫兴京。

温良恭敛,惟神惟明。

我洁尊疊,陈兹芹藻。

言升言旋,式崇斯教。

宝册既奉,祗诵迺言。

仁深庆衍,益承益尊。

和声协气,弃溢乾坤。

闰受伊嘏,圣子神孙。

曾与回翁把手,自宜老子如龙。

怀胎不敢问春冬。

等待鞭鸾笞凤。

昨夜又迟黄石,今朝重叩鸿濛。

碧桃花下醉相逢。

说尽鹏游蝶梦。

衲僧家,无本据。

鉴在机先,妙在转处。

问沤堂上半座平分,集云峰前孤风绝侣。

看看九万抟扶摇,垂天之翅摩云霄。

白头逢国士,青眼酒尊开。

此道至神至圣,忧君分薄难消。

调和铅汞不终朝。

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

工夫容易药非遥。

说破人须失笑。

尊酒客非无。

寄去撩诗眼,深惭句法粗。

备礼用乐,崇亲致尊。

诚通慈降,敬彻爱存。

献怀称寿,啐感承恩。

皇帝孝德,子孙千亿。

大包天域,长亘不极。

疏梅风韵。

不许游蜂飞蝶近。

要识芳容。

除向瑶台月下逢。

尊前一见。

换尽平生桃李眼。

却笑襄王。

楚梦无踪空断肠。

君是园中杨柳,能得几时青。

趁金明、春光尚好,尊酒赏闲情。

他年归去,强山阴处,一枕晓霞清。

簋豆蘑牲,铏笾实馈。

其俎孔庶,吉蠲为饎。

惟德过声,以忱以贵。

神既估享,祉贶来暨。

俎实具列,明德惟声。

肃容祗与,神其降灵。

乐调同律,酒浥物尊。

至灵斯御,盛德弥孰。

吴姬歌,歌声宛宛歌情多。

当尊一阕且呼酒,酒遍余声无奈何。

春风颠狂亦如我,坐见花外遥湖波。

旌旗依旧长亭路。

尊前试点莺花数。

何处捧心颦。

人间别样春。

功名君自许。

少日闻鸡舞。

诗句到梅花。

春风十万家。

时籍中有放自便者。

狂踪怪迹。

谁料年老,天涯为客。

帆展霜风,船随江月,山寒波碧。

如今著处添愁,怎忍看、参西雁北。

洛浦莺花,伊川云水,何时归得。

我修祀事,于何致诚。

罔敢怠佚,视兹硕牲。

纳烹芳俎,侑以和声。

格哉休应,世济星明。

羽术有严,袜书有辉。

昭衍尊名,铺张上产。

出其端瘕,由于康过。

比屋延瞻,歌之舞之。

有邦事神,享帝为尊。

内心致德,外示弥文。

嘉玉效珍,主以量币。

恭钦伊何,惟以宗祀。

物物般般认认。

常常战战兢兢。

心心念念恐沉沉。

得得来来损损。

日日清清净净。

时时湛湛澄澄。

惺惺洒洒这灵灵。

灿灿辉辉永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