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jìn hóu、qín bó wéi zhèng,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yĭ qí wú lĭ yú jìn,qiĕ èr yú chŭ yĕ。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jìn jūn hán líng,qín jūn fán nán。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yì zhī hú yán yú zhèng bó yuē:“guó wēi yĭ,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ruò shĭ zhú zhī wŭ jiàn qín jūn,shī bì tuì。”

公从之。辞曰:gōng cóng zhī。cí yu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hén zhī zhuàng yĕ,yóu bù rú rén;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jīn lăo yĭ,wú néng wéi yĕ yĭ。”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gōng yuē:“wú bù néng zăo yòng zĭ,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jīn jí ér qiú zĭ,shì guă rén zhī guò yĕ。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rán zhèng wáng,zĭ yì yŏu bú lì yān!”xŭ zhī。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yè zhuì ér chū,jiàn qín bó,yuē: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qín、jìn wéi zhèng,zhèng jì zhī wáng y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ruò wáng zhèng ér yŏu yì yú jūn,găn yĭ fán zhí shì。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yuè guó yĭ bĭ yuăn,jūn zhī qí nán yĕ,

焉用亡郑以陪邻?yān yòng wáng zhèng yĭ péi lín?

邻之厚,君之薄也。lín zhī hòu,jūn zhī bó yĕ。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ruò shĕ zhèng yĭ wéi dōng dào zhŭ,xíng lĭ zhī wăng lái,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gōng qí fá kùn,jūn yì wú suŏ hài。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qiĕ jūn cháng wèi jìn jūn cì yĭ,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xŭ jūn jiāo、xiá,zhāo jì ér xī shè băn yān,

君之所知也。jūn zhī suŏ zhī yĕ。

夫晋,何厌之有?fú jìn,hé yàn zhī yŏu?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jì dōng fēng zhèng,yòu yù sì qí xī fēng,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ruò bù quē qín,jiāng yān qŭ zhī?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quē qín yĭ lì jìn,wéi jūn tú zhī。”

秦伯说,与郑人盟。qín bó yuè,yŭ zhèng rén méng。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shĭ qĭ zĭ、féng sūn、yáng sūn shù zhī,năi huán。

子犯请击之。zĭ fàn qĭng jī zhī。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gōng yuē:“bù kĕ。wēi fú rén zhī lì bù jí c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yīn rén zhī lì ér bì zhī,bù rén;

失其所与,不知;shī qí suŏ yŭ,bù zhī;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yĭ luàn yì zhĕng,bù wŭ。wú qí huán yĕ。”

亦去之。yì qù zhī。

(选自《左传》)(xuăn zì《zuŏ zhuàn》)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 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8)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赏析

概述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使秦转变对郑的态度,化敌为友,对晋以友为敌,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段解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诗人简介

左丘明 (前556年-前451年),姓丘,名明。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为春秋末期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相传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36篇诗文

诗文推荐

江之永矣,其流汤汤。

整我六师,告成于王。

有路可行,更高也上。

须弥灯王。

退身合掌。

一方一所,丛林保社。

或废或兴,截铁斩钉。

推倒嘉州大像,扶起迦叶师史,管取曹源一派清。

古迹琳宫堪作计。

桧柏青青,宛有长春气。

直待功圆方济会。

无心默默符天意。

幸得安然清静地。

终日逍遥,方寸无萦系。

老大不堪心自退。

易中之策,阴阳错综。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受命如响,吉凶生动。

子取策名,仆沿理控。

先觉仲尼,方人子贡。

惟诚前知,不亿而中。

中庸即易,是道公共。

非策之策,斯语请诵。

雪发霜髭,古岩阿师。

坐寒空劫眼,机活用时眉。

文殊靠倒维摩诘,帝释仰赞须菩提。

如今喫饭下堂去,谁敢等闲欺石梯。

嗟末法,恶时世,心若利刀称善慧。

却来林下闹喧天,反谤初师全不是。

我心不转本非石,世路爬沙任退尺。

杯酒高怀独未忘,只有三万六千日。

原宪虽贫亦非穷。

石发溪毛放箸空。

已遣寸毫饱风月,安得高堂列鼎钟。

明朝莫怕山如削,夹路花香破酒恶。

世间得失竞鸡虫,一笑危岑天地廓。

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放箸忘恩,停杯断义。

参得些儿小玉禅,几回卖弄帝王前。

圆悟室中遭毒手,为人挥起迸心拳。

真乘无门兮佛佛道同,面壁有句兮祖祖心空。

静居方外,智入环中。

借功明寂默,借伴入樊笼。

十方周匝,三世混融。

刹刹尘尘齐说法,见闻互换自相通。

醉领玉川子,夜入支公院。

危阁邀共登,身在霜空半。

缺月穿云来,尘区未应见。

长飚荡寸霭,天宇痕无线。

坐久吹青灯,寒光可对面。

飘飖释苑秀,洒落儒林彦。

相逢爱忧清景,险语写幽玩。

野令才素悭,斗为吟毫健。

诗成万象索,孤影转楼殿。

游屦绝出门,高僧应作伴。

圣君如尧舜,岂无巢与由。

计然亦何慕,五湖一扁舟。

之人不久作,侧席思岩幽。

尝闻鹿何君,清芬彻凝旒。

重华锡嘉号,见一光林丘。

谁谓雅道息,竞风日悠悠。

脱冠挂神武,有士归乐州。

笑将金闺籍,猛博处士裘。

钧天为开颜,曰此夷逸俦。

大书继一字,虹光属奎娄。

宸章轶麟衮,正声出天球。

清名奖静退,下视古素侯。

睿谟先宅,姱节追前修。

况今辑众隽,丞弼登虞周。

明时乐閒暇,出处自不侔。

赤城宅仙子,登登方蓬洲。

君归访司马,坐忘春与秋。

方瞳照绿发,戏转黄河流。

烟雾肃逋客,隐者应辍耰。

欸乃辅行色,春风生柁楼。

叉手进前,寂子不会。

杀人活人,好个三昧。

这般阿师,丛林殃害。

白云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赤肉凿窍,乾骨裹皮。

自然无我,你道是谁。

双瞳秋点点,两鬓雪丝丝。

筇倚床头不去诸方行脚,口挂壁上欲学古人住持。

渊默有句,真得无师。

崖蜂春採薝蔔华,海鸟梦卧珊瑚枝。

靠倒云门抽顾鉴,挨开临济主宾禅。

一星猊血化驴乳,半点鸾胶续断弦。

淳侍者,脱机缘。

波斯拾得招文袋,月裹麒麟笑揭天。

书名之行,始地陈夷。

归而范模,则有余师。

中兴几人,存此绝技。

太平之风,尚想渐被。

参录公犹未,瞥见白云方始彻果。

有超师之作,敢道端师翁语拙。

一生居淮不入浙,独弄单提这一著。

至偏差接三佛,控南堂,以一大藏,切入啰孃。

夫是之误用东山正续,毫发一移,亘千万世,源深流长者也。

道出古今,法超闻见。

雨骤云驰,星移斗转。

梦魂历尽百城余,觉后端知一物无。

打鼓看来君不见,拈花笑杀老臊胡。

右文兴化,定古师经。

明祀有典,吉日愉丁。

岂牺在俎,雅奏在庭。

周旋陟降,福祉是膺。

长短驿亭南北路,蒙茸醉拥驼裘。

雪天行计欠人留。

严风催酒醒,微雨替梅愁。

自作小词呵冻写,冷金淡衬银钩。

此恨知得几时休。

寒云迷洛浦,残梦绕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