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惜牡丹花二首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hàn lín yuàn bĕi tīng huā xià zuò chóu chàng jiē qián hóng mŭ dān,wăn lái wéi yŏu liăng zhī cán。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míng cháo fēng qĭ yīng chuī jìn,yè xī shuāi hóng bă huŏ kàn。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xīn chāng dòu [jĭ,gĕi] shì zhái nán tíng huā xià zuò jì mò [wĕi,wēi] hóng dī xiàng yŭ,lí pī pò yàn sàn suí fēng。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qíng míng luò dì yóu chóu chàng,hé kuàng piāo líng ní tŭ zhōng。

译文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对这些衰弱的却红似火的花产生了怜悯之心,拿着火把来看牡丹花。

  暮春时节冷雨萧瑟,牡丹花萼低垂,花瓣纷纷飘落,随风飞散,再也没有人来关心她寂寞凄凉的处境。纵然是晴明天气里,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在风雨之中,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更觉得惨不忍睹。

注释

⑴惆怅:伤感,愁闷,失意。阶:台阶。

⑵残:凋谢。

⑶明朝:明天。

⑷衰:枯萎,凋谢。红:指牡丹花。把火:手持火把。

⑸窦给事,即窦易直,在元和八年由御史中丞改任给事中。他家住在长安朱雀门街东第五街的新昌坊。

⑹萎红:枯萎的花。

⑺离披:纷纷下落貌。破艳:谓残花。

⑻晴明:一作“晴天”。

⑼飘零:凋谢;凋零。

赏析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牡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这组诗第一首却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有”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那还是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他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那么,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何况在摇曳的火光映照下,将要衰谢的牡丹越发红得浓艳迷人,那种美丽而令人伤感的情景又自有白天所领略不到的风味。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

  第二首诗自注说是写在“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两首诗的题材完全一样的,都是“惜”牡丹花,但是切入的角度却又有所不同,前一首“晚来唯有两枝残”,是硕果尚存,而这一首却已是败蕊残花,一片狼藉,看上去简直有点惨不忍睹了。诗是这样开头的:“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当牡丹盛开之时,当然不会被冷落,可是一旦花期过后,真的到了花萼低垂、冷雨萧瑟、花瓣飘落、随风飞散之际,就不会有人前来赞赏她曾有的富贵妩媚,或者关注她如今的凄凉处境。白居易用两个字“寂寞”,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这其间的不幸。前一首以“惆怅”领起,说的是白居易惜花的无奈感受,这一首用“寂寞”开篇,点出了落花的冷落处境。这是一种真正护花使者才会有的境界,而绝不是那些附庸风雅、追随时髦者所能想象和体会的。咏物诗写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是在借咏物而言志了,也许世界上什么时候都不会缺少锦上添花的善行,可是真正需要的却往往是无人喝采的雪中送炭呀。

  接下来的两句诗,“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用的是一种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先说哪怕在是风和日丽的情况下,开败的牡丹随风飘落也会令人感到无比惆怅,进而强调眼前所见,当初在枝头上或含苞待放,或笑靥迎人的花瓣已经不但开败,“何况”又纷纷“飘零”在风雨过后的“泥土中”,那种惨状,那份凄凉,只要是有一分爱花的心思,哪怕是石头人见了也要落泪了,更不要说白居易面对此景又该做何感想了,这实在是他无从表达也不忍明说的。诗歌也就在这种让人不忍卒读的情绪中,黯然而止了。

  白居易此组诗一出,引起后人争相模仿,李商隐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写得更加秾丽含蓄,情调也更凄艳迷惘。而在豁达开朗的苏轼笔下,与高烛相对的花儿则像浓妆艳抹的美女一样娇懒动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惜花的惆怅已经消融在诗人优雅风趣的情致之中。这两首诗历来更为人们所称道,但后人艺术上的成功是由于撷取了前人构思的精英,因此,当读者陶醉在李商隐、苏轼所创造的优美意境之中的时候,也不应当忘记白居易以烛光照亮了后人思路的功劳。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3057篇诗文

诗文推荐

如来不说无余说,迦叶无闻无异闻。

体得无闻无说说,玉石难分亦自分。

国恩佛恩总报,人王法王道存。

仰祝圣明逾日月,更祈睿筭等乾坤。

频年忍流移,犹幸稊稗熟。

稊亦已无,何以填饥腹。

时方迫冻馁,势恐瞢荣辱。

傥无意外忧,根蘖犹可斸。

老人气衰,饮食无几。

食肉不消,食菜寡味。

柳槌石钵,煎以蜜水。

便口利喉,调养肺胃。

形名未立,腾兆未分。

全无巴鼻,彻底浑仑。

一冬二冬,你侬我侬。

暗中偷笑,当面脱空。

虽是寻常茶饭,谁知米裹有虫。

岂不见南泉道夜来好风,吹折门前一枝松。

虎憎鸡嘴,闻者畏之。

后人衡鉴不高,唤作二俱弄险。

新庭靖安,祖后燕怡。

有开圣谋,累崇天基。

典章文明,声容葳蕤。

御于邦家,日寿日慈。

天差鹤管烹茶水,风来花吻煮蟹烟。

肃肃閟宫,顺时就事。

要鬯声香,如见于位。

阳德之母,闰御寅实。

得天久照,首兹三辰。

正辞备物,肃肃振振。

沦精降监,克享明福。

网细鱼稠,药多病甚。

棒喝交驰,一品二品。

山僧恁麽逞驴唇,痴客徒劳劝主人。

吴姬歌,歌声宛宛歌情多。

当尊一阕且呼酒,酒遍余声无奈何。

春风颠狂亦如我,坐见花外遥湖波。

我馂惟阜。

我肴孔庶。

嘉味既充。

食旨斯饫。

属厌无爽。

冲和在御。

击壤齐欢。

怀生等豫。

烝庶乃粒。

实由仁恕。

谁教幽梦里,插他花。

何事不驱蚊,癯然床下身。

伤肤非所惧去伤亲。

火景方中南讹秩。

靡草云黄含桃实。

有邦事神,享帝为尊。

内心致德,外示弥文。

嘉玉效珍,主以量币。

恭钦伊何,惟以宗祀。

帝既临亭,龙驭华耀。

孝孙承之,陟降在庙。

诚意上交,庆阴下冒。

天休骈至,千亿克绍。

旋作池来分剡曲,略教花处似苏堤。

惜春正是上春时,何处春情可赋诗?

吴王台下斗芳草,苏小门前歌《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