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皎霜花,晓熔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不听秋声。
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寻红探粉,也恁忄欠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晴皎霜花,晓熔冰羽,开帘觉道寒轻。
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
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不听秋声。
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
阳和能几许,寻红探粉,也恁忄欠人。
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
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
【注释】:1315 年(元红宗廷祐二年),元朝入主南宋故土已住几十年。为了取得汉人士族的支持,决定重开科举。一些汉族青年,欢欣鼓舞。但张炎对此看待很清楚,借题发挥,揭开元朝统治的真实目的。“小春”即“十月小阳春”。因十月天气和暖如春,故名。恰值秋冬过渡之际,江南出现一种“返春”现象。但随即冷气南侵,萧条的冬天会很快来临。“睛皎霜花,晓融冰羽,开帘觉道寒轻”,写天气转暖。人们卷帘开窗,地上一片皎白。旭日东升后,冰霜被阳光扫尽,也带走了丝寒意。以词人饱经风霜的老眼看来,“寒轻”的感觉只是一种骗人的假象而已,因而随即落笔为“误闻啼鸟,生意又园林”。这体现在他所冠的一个“误”字上。这里并非讲大家的感觉有误,而是说这些啼鸟有“误 ”。啼鸟越欢畅,以为春日来临。越发让人感到其无知之极。这里透露出张炎对待元朝重开科举所持的态度。“闲了凄凉赋笔,便而今、懒听秋声。”既然天气暂时回暖,不必再做《秋声赋》,可以躲进一边作短暂的休憩。词情“顿挫”之处,它重新振起作了一点“ 休整 ”。继而“消凝处、一枝借暖,终是未多情。”“消凝”是“消魂凝魄”表明一种感怀的精神状态。园中偶尔开放的一两朵花,不过是一种“借暖”而已,因此词人“未多情”。“阳和能几许?词情发生极大的转折,在此凭空一转。这一句“换头”,笔力警峭空灵,起到了“转接”作用 。“阳和”典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用它来比拟皇家的恩泽。“阳和能几许”,暗示了元朝廷的“恩泽”只是骗人之举。那辈稚嫩的孩童们是不可能理解的,他们纷纷出动,寻红探粉,也恁炊人。笑邻娃痴小,料理护花铃。”“笑”字,表示他感到可笑,然而,幼童的无知还不足令人担心 。“却怕惊回睡蝶,恐和他、草梦都醒。”使之忧虑的是 :隐居蛰伏着的“遗民”可千万不能去上当呀。“还知否,能消几日,风雪灞桥深?”这是词人发出的警告。足以提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小春之后又将是北风猛吹、灞桥雪深的恶劣天气了。“阳和”和“春意”又能何处寻呢!这是一篇描写“小春”时序风光的一首咏物佳作。“小春”天气,冷暖不定。在写景方面,如太阳的融冰化霜,小鸟之啼鸣,孩童寻幽探胜,以及将醒睡蝶之神态,极为传神。作者在咏其物的同时,又给出了其生动的形象。借气候之多变,喻指政治气候之变化无端。以写物之话语实言其志也。
南极储祥,少微呈瑞,八旬应现人寰。
水云疏散,金鼎炼神丹。
玩尽长春洞府,逍遥占、物外高闲。
无衰老,龟旋鹤绕,相对且怡颜。
殷勤重祷祝,温炉澹炷,劫外旃檀。
念亘初容貌,不许凋残。
通古今如旦暮,蟠桃见、几度华繁。
常常在,金壶碧酒,高会到仙班。
人人学道,因何退怠。
都缘心不宁耐。
富贵修行,或遇艰难阻*。
贫者受人供养,自骄矜、必然败坏。
或好贿便,自招自揽,非常灾害。
或有炼心不尽,起攀缘爱念,决定破戒。
若悟韶光迅速,生死事大。
常怀慎终如始,处无为、清静无赛。
功行满,与九玄七祖,共超三界。
十载江湖,一朝簪组,宠荣曷称衰容。
圣恩不许。
归卧旧庐中。
慨念东山伴侣,烟霞外、久阔仙踪。
今何幸,相逢故里,谈笑一尊同。
吾州,真幸会,湖边贺监,海上黄公。
胜渭川遗老,绛县仙翁。
纵饮何辞烂醉,脸霞转、一笑生红。
从今后,婆娑化国,千岁乐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