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dēng huŏ qián táng sān wŭ yè,míng yuè rú shuāng,zhào jiàn rén rú huà。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zhàng dĭ chuī shēng xiāng tŭ shè,gèng wú yī diăn chén suí mă。

寂寞山城人老也!jì mò shān chéng rén lăo yĕ!

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jī gŭ chuī xiāo,què rù nóng sāng shè。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huŏ lĕng dēng xī shuāng lù xià,hūn hūn xuĕ yì yún chuí yĕ。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

⑴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2]  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词人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故而写下此词。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485篇诗文

诗文推荐

海棠开后,红雨洒江濆。

春风路,窥杏非,剪葵榛。

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

云外月,风前絮。

情与恨,长如许。

想绮窗今夜,为谁凝伫。

洛浦梦回留佩客,秦楼声断吹箫侣。

正黄昏时候杏花寒,帘纤雨。

於穆圣祖,宅神皇极。

降鉴在下,子孙千亿。

羽衣玉佩,旗纛旄节。

巍巍煌煌,秩祀万国。

隰州佛放光,远射千峰顶。

锦镜冷交辉,瀑花寒斗影。

非虚非实,非色非空。

举世无人描邈得,只恁这个为流通。

北苑春风小凤团。

炎州沈水胜龙涎。

殷勤送与绣衣仙。

玉食乡来思苦口,芳名久合上凌烟。

天教富贵出长年。

吾皇尽孝,宗庙务崇尊。

钜典备弥文。

巍巍东向开基主,七世袝神孙。

追思九闰整乾坤。

环宇慕洪恩。

从今密迩高宗室,千载事如存。

花里传觞飞羽过。

渐觉金槽,月缺圆龙破。

素手转罗酥作颗。

鹅溪雪绢云腴堕。

七盏能醒千日卧。

扶起瑶山,嫌怕香尘涴。

醉色轻松留不可。

清风停待些时过。

北上郊原一据鞭,华林清集缀儒冠。

方塘春先渌,密竹娟娟午更寒。

流渚酒浮金凿落,照庭花并玉阑干。

君恩倍觉丘山重,长日从容笑语欢。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

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

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

风吹入帘里,惟有惹衣香。

琼闺钏响闻。

瑶席芳尘满。

要取洛阳人。

共命江南管。

情多舞态迟。

意倾歌弄缓。

知君密见亲。

寸心传玉盌。

大藏小藏,尽从者里流出。

放去千灯万焰,收来一月当天。

只如不收不放一句作麽生判断,上元定是正月半。

梅阳老嘱付此衣,遮护得山僧一半。

借问搭来何所宜,恰似当年卖柴汉。

酱裹堕,雪中炭,留与丛林斫额看。

君不见睦州严陵滩畔兜率寺裹有个陈蒲鞵,解道秦时{左车右度}{左车右东}鑽。

今年月,去年月,四海九州同皎洁。

去年人,今年人,鼻孔依前搭上脣。

只道年年人与月,一回相见一回新。

或修行,蔌供养,马师鼓起无风浪。

争如此夜十分圆,人在妙峰孤顶上。

针锋不露重重补,线脚通时密参。

放下无针无劄处,冻云垂地一肩担。

巍巍京师,帝王之泽。

临制华夏,宪相紫极。

边尘涨天,雨坠矢石。

千雉摧毁,公死於敌。

欃枪舒芒,万象变色。

独垂忠烈,以光载籍。

天威乱糁琼蕤密。

一光吞尽千山碧。

梅与雪争妍。

孤香风暗传。

玉骨从来瘦。

不奈春僝僽。

羌管一声残。

水乡生暮寒。

春山杜鹃啼,苦劝人归去。

声碎竹林风,血染花梢雨。

我老无家可得归,萝窗睡饱云黏衣。

山童推枕破残梦,报道有僧开竹扉。

何方圣者来寻讨,解包颺下青龙钞。

便欲庭前纵火焚,净地岂容狼藉了。

问渠何日离飞来,两月奔驰未到家。

好劝急归休歇去,春风落尽武林花。

不雨不晴秋气味。

酒病秋怀,不做醒忪地。

初换夹衣围翠被。

蔷薇水润衙香腻。

旋折秋英餐露蕊。

金缕虬团,更试康王水。

幽梦不来寻小睡。

无言划尽屏山翠。

秋蓬秋蓬,我不原爵三公,亦不原禄万钟。

君谟骨相只如此,休向蓬州问李翁。

迂叟病齿落半空,岂是天食蛙骨虫,但原壶中乞方匕,齿发复出还婴童。

漱石清溪歌九曲,饱饭黄精羹杞菊。

绝攀缘,心上生光莹。

朗然变化。

无穷异景。

这密妙、教贤省。

内貌宜,手速整。

悟后分凡圣。

亘初灵明,火内正劲。

锻炼出、清中静。

虞山峨峨兮出云油油,胡敛其施兮弗雨九州。

下有蛟龙兮海波横流,谁使子来兮从伯氏以游。

朝于兮望岐周,国有祀兮有何求?

唐虞逝兮道阻修,惭德舆兮干戈日休。

思夫人兮心焉孔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