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⑴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在黄州作。念奴娇: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
⑵桂魄:月亮的别称。古人称月体为魄,又传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⑶“冷浸”句:秋天的碧空浸透着清冷的月光。
⑷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形容月中宫殿的精美。
⑸乘鸾:《异闻录》:“开元中,明皇与申天师游月中,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 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⑹清凉国:唐陆龟蒙诗残句:“溪山自是清凉国。”
⑺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烟树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
⑻举怀三句:李白《月下独酌》:“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⑧便欲三句:化用《庄子·逍遥游》:“有鸟焉, 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 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唐李白曾被称为“谪仙人”,谓如神仙谪降人世。苏轼也自比谪仙,故称归去。
⑼“起舞”句:与上“我醉”句关联,化用《月下独酌》诗意:“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⑽翻然:回飞的样子。
⑾鹏翼:大鹏之翅。
⑿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 维舟吹之……甚为精壮, 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擗,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谪之中。
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蛮素。
独立踌躇肠欲断,一段若耶溪女。
水底新妆,空中香袖,斜日疏风浦。
向人欲语,垂杨清荫多处。
便好花里唤船,碧筒白酒,微吸荷心苦。
佳月一钩天四碧,隐约明波横注。
雪藕逢丝,擘莲见薏,枕簟凉如雨。
一双宿鹭,伴人永夜翘伫。
寒侵径叶。
雁风击碎珊瑚屑。
砚凉闲试霜晴贴。
颂菊骚兰,秋事正奇绝。
故人又作江西别。
书楼虚度中秋节。
碧阑倚遍愁谁说。
愁是新愁,月是旧时月。
颢气遍寰宇,风露逼衣裘。
中秋昨夜,明月千里满西楼。
人道当年今日,海上骑鲸仙客,乘兴下瀛州。
雅志在扶世,来佐紫宸游。
庙堂上,须早计,要嘉谋。
牙床锦帐,三岁江北叹淹留。
好在蟹螯如臂,判取兵厨百斛,与客醉瑶舟。
待得蟠桃熟,相约访浮丘。
已是三堪乐,更是百无忧。
山朋溪友呼酒,互劝复争酬。
钓水肥鲜鳊鳜,采树甘鲜梨栗,罢稏一齐收。
树底飞罢盖,溪上放轻舟。
笑鸱夷,名已谢,利还谋。
蜗蝇些小头角,何事被渠钩。
春际鹭翻蝶舞,秋际猿啼鹤唳,物我共悠悠。
倚棹明当发,归梦落三洲。
万人遮道,拨不断、争挽房湖逐客。
臣罪既盈应九死,全荷君王矜恻。
况是当年,曾将愚技,十字街头立。
恩波浩荡,孤忠未报涓滴。
世事应若穿杨,一弦不到,前发皆虚的。
自判此生元有分,不管筮违龟食。
靴帽丛中,渔樵席上,无入非吾得。
倚湖一笑,夜深群动皆息。
湖山如画,系孤篷柳岸,莫惊鱼鸟。
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
一梦三年,松风依旧,萝月何曾老。
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
绿鬓新点吴霜,尊前强健,不怕衰翁号。
赖有风流车马客,来觅香云花岛。
似我粗豪,不通姓字,只要银瓶倒。
奔名逐利,乱帆谁在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