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拼音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guó pò shān hé zài,chéng chūn căo mù shē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hèn bié niăo jīng xī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fēng huŏ lián sān yuè,jiā shū dĭ wàn jī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bái tóu sāo gèng duăn,hún yù bù shèng zān。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281篇诗文

诗文推荐

出郭暄欲暑,涉林清自秋。

步随目力高,身与山气浮。

飞来辛夷花,拾得莲叶舟。

一声提壶庐。

四顾丛薄幽。

诘屈九曲屏,突兀十二楼。

泉流涧级峻,云起峰阴稠。

左摩紫髯兕,右拂苍鳞虬。

牵衣憩更好,拥策登三休。

上呼笙箫侣,下瞰锦绣州。

豁落不平事,消融无涯忧。

太极浩初判,此山郁相缪。

几人记曾来,老苔蚀琱锼。

玲珑听我歌,歌彻玲珑愁。

有酒且湑我,羲娥雪人头。

春望上春台。

春窗四面开。

落花何假拂。

风吹会并来。

翠鸾不隔巫山路。

无人肯指行云处。

徙倚最高楼。

秋波春望愁。

先来愁似雾。

更下丝丝雨。

芳径溅香泥。

苔花滑马蹄。

欲歌春望词,谁是知音者?

门口木兰舟,常系垂杨下

翠密红疏,节候乍过寒食。

燕冲帘,莺睨树,东风无力。

正斜阳楼上独凭阑,万里春愁直。

情思恹恹,纵写遍新诗,难寄归鸿双翼。

玉簪恩,金钿约,竟无消息。

但蒙天卷地是杨花,不辨江南北。

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

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

(《狱中作》)绮陌春望远,瑶徽春兴多。

殷勤不得语,红泪一双流。

云情自郁争同梦,仙貌长芳又胜花。

(以上俱见《纪事》)

焚香登玉坛,端简礼金阙。

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

绮陌春望远,瑶徽春兴多。

殷勤不得语,红泪一双流。

云情自郁争同梦,仙貌长芳又胜花。

宿霭笼晴。

层云遮日,送春望断愁城。

篱落堆花,帘栊飞絮,更堪远近莺声。

岁华流转,似行蚁、盘旋万星。

人生如寄,利锁名缰,何用萦萦。

骎骎皓发相迎。

斜照难留,朝雾多零。

宜趁良辰,何妨高会,为酬月皎风清。

舞台歌榭,遇得旅、欢期易成。

莫辞杯酒,天赋吾曹,特地钟情。

玉楼春望晴烟灭,舞衫斜卷金条脱。

黄鹂娇转声初歇,杏花飘尽龙山雪。

凤钗低赴节,筵上王孙愁绝。

鸳鸯对衔罗结,两情深夜月。

双眉澹薄藏心事,清夜背灯娇又醉。

玉钗横,山枕腻,宝帐鸳鸯春睡美。

别经时,无限意,虚道相思憔悴。

莫信彩笺书里,赚人肠断字。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城东楼名望海楼。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

][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谁开湖寺西南路?

草绿裙腰一道斜。

[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

]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春生 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