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1.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2.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3.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4.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6.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7.蛩(qióng):蟋蟀。
8.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9.数息:多次休息。
10.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11.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12.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此诗赠别。
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抚翼和鸣整羽族。
不得已,忽分飞,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临水送将归。
悲笳嘹唳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
几往返兮极浦,尚裴回兮落晖。
岸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
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
斗城将军半段鑰,汉宫美人半额妆。
碧眼禅僧坐空室,花雨半床云半窗。
道如大路皆可遵,不间不界难为人。
卓哉圣人门,犹惜二三子。
冉求只向中道画,季路仅及升堂止。
穷山必到嵩华颠,穷水必极昆仑源。
若非身心实造诣,未免口耳空啾喧。
子归试取群书读,饱秣吾驹饭吾仆。
却将全体为渠说,荡出峨眉半轮月。
风尘三十年,世途日险峰窄。
婵娟弃土梗,倚市竞容泽。
大雅何寂寥,志士三欢息。
难持惠斯文,为国永寿脉。
灵光岿独存,硕果有不食。
坤维返全璧,北墅归散策。
天开景气新,晴破层冰积。
畴咨耿宵虑,图任先耆德。
披云绚天章,趣驾觐宸极。
喉舌俄申命,股肱待宣力。
解弦未为难,航险那可忽。
泾渭不同流,薰莸讵相入。
所虞愤失职,队拱或伺隙。
事须众贤和,乃可殄行堲。
沉几陛下圣。
虚己言路辟。
稍欣元气充,犹虑外忧迫。
敌情任反覆,庙论须谨密。
功名百尺竿,家国万金璧。
平生一知己,瓣行无愧色。
驽怯勉荷担,迟顽费推激。
大艑驾云涛,薰风饱帆席。
丁宁耳面命,远别可须惜。
宽以七月程,修门拜赤舄。